第七周
解剖学
生殖系统
01男性生殖系统
组成
一、内生殖器:睾丸、输精管道和附属腺体。
二、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
三、男性尿道
(一)睾丸
1.位置和形态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扁卵圆形,表面光滑,分为内、外侧面,前、后两缘和上、下两端。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2.结构
(1)睾丸表面有一层坚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膜,称为白膜。
(2)白膜在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
(3)从纵隔内发出一些睾丸小隔进入睾丸实质内。小隔将睾丸实质分隔为许多锥形的睾丸小叶。
(4)每一小叶内有弯曲的精曲小管(产生精子),精曲小管之间有睾丸间质,内含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
(5)精曲小管接近睾丸纵隔时,变成短而直的管道,称为精直小管,然后进入睾丸纵隔内交织成睾丸网。
(6)从网上发出12-15条睾丸输出小管,穿出睾丸后缘的上部,进入附睾头部。
3.功能
(1)精曲小管的上皮:产生精子的部位。
(2)睾丸间质内的间质细胞:产生男性激素。
(二)附睾
1.位置和分部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分为三部:上端膨大为附睾头;中部为附睾体;下端较细,为附睾尾。
2.结构附睾的表面也有一层白膜。附睾头由睾丸输出小管弯曲盘绕而成,输出小管的末端汇合成一条附睾管,附睾管弯曲构成附睾体和附睾尾。附睾管的末端向后上方弯曲,成为输精管。
3.功能主要作用是贮存精子。此外,它还分泌液体供给精子营养,促进精子的继续发育成熟,增强其活动力。
附睾为男性生殖器结核的好发部位。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1.输精管:是附睾管的延续,长约50cm。其壁厚,肌层发达,管腔细小。于活体触摸时,呈圆索状,具有一定的坚实感。
2.射精管由每侧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而成。穿经前列腺实质,末端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四)精囊
1.位置膀胱底和直肠之间,输精管末端的外侧。
2.形态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下端为排泄管。
(五)前列腺
1.位置膀胱和尿生殖膈之间,包绕尿道根部(中间有尿道穿过),后面贴近直肠,直肠指诊可触及。
2.形态不成对,实质性器官。似栗子形,上端宽大,下端尖小,体的后面较平坦。
男尿道
1.尿道的分部
⑴尿道的前列腺部⑵尿道膜部⑶尿道的海绵体部
2.尿道的狭窄和弯曲
⑴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尿路结石经常停留的部位。
⑵两个弯曲:一个是耻骨下弯,位置固定而不能改变;第二个为耻骨前弯,此弯曲即可变直。临床上常利用这一特点向尿道内插入导管进入膀胱。
02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1.内生殖器包括生殖腺、生殖管道(包括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和附属腺体(前庭大腺)
2.女性外生殖器即女阴。
(一)卵巢成对,实质性器官。
1.位置在盆腔内,位于髂内、外动脉起始部之间的夹角处。
2.形态呈扁卵圆形。卵巢的形态同睾丸。
(二)输卵管是一对细长弯曲的肌性管道,长约10~14cm。输卵管位于子宫底两侧,包裹在子宫阔韧带上缘内。
输卵管全长由内侧向外侧分为下列四部:
1.输卵管子宫部2.输卵管峡3.输卵管壶腹4.输卵管漏斗
(三)子宫
1.子宫的形态成年未孕的子宫,呈前后略扁、倒置的鸭梨形。
分为三部:子宫底,子宫颈(子宫颈阴道部、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体,子宫峡
2.子宫的内腔甚为狭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在子宫体内,称为子宫腔,下部在子宫颈内,为子宫颈管。子宫腔在额状位呈三角形腔隙,其基底两角通输卵管,尖向下通子宫颈管。子宫颈管呈梭形,其上口通子宫腔,下口称为子宫口,通阴道。未产妇的子宫口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分娩后,子宫口变成横裂状。子宫口的前、后缘分别称为前唇和后唇,后唇稍长,位置较高。
3.子宫的位置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成年女子子宫的正常方位是轻度的前倾前屈位。前倾是整个子宫向前倾倒,子宫的长轴与阴道的长轴之间形成向前开放的直角。前屈是指子宫底、体比颈更向前倾斜,子宫颈与体之间形成钝角。
4.子宫的固定装置
⑴子宫阔韧带⑵子宫圆韧带⑶子宫主韧带⑷子宫骶韧带
(四)阴道
阴道前后扁的肌性管道,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阴道的前方邻接膀胱和尿道,后方邻接直肠。
二、女性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女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和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其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
中医诊断学
01脉诊相兼脉
相兼脉是指数种脉象并见的脉象。
常见的相兼脉及主病:
⒈相兼脉:浮紧。主病:表寒,风痹。
⒉相兼脉:浮缓。主病:伤寒表虚证。
⒊相兼脉:浮数。主病:表热。
⒋相兼脉:浮滑。主病:风痰,表证挟痰。
⒌相兼脉:沉迟。主病:里寒。
⒍相兼脉:弦数。主病:肝热,肝火。
⒎相兼脉:滑数。主病:痰热,内热食积。
⒏相兼脉:洪数。主病:气分热盛。
⒐相兼脉:沉弦。主病:肝郁气滞,水饮内停。
⒑相兼脉:沉涩。主病:血瘀。
⒒相兼脉:弦细。主病:肝肾阴虚,肝郁脾虚。
⒓相兼脉:沉缓。主病:脾虚,水湿停留。
⒔相兼脉:沉细。主病:阴虚,血虚。
⒕相兼脉:弦滑数。主病:肝火挟痰,痰火内蕴。
⒖相兼脉:沉细数。主病:阴虚,血虚有热。
⒗相兼脉:弦紧。主病:寒痛,寒滞肝脉。
其他补充:
真脏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弹石脉
妇人脉:月经脉、妊娠脉、死胎脉、临产脉
小儿脉:一指三部诊法;小儿常见病理脉象特点及临床意义
02按诊
按诊,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1.方法
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手法:按诊的手法大致可分触、摸、推、按四类。
部位:
1.按肌肤
2.按手足
3.按胸腹
胸腹各部位的划分如下:隔上为胸、隔下为腹。侧胸部从腑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的区域为胁。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胃脘相当于上腹部。大腹为脐上部位,小腹在脐下,少腹即小腹之两侧。
按胸腹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其局部的病变情况。
(1)按虚里
(2)按胸胁
(3)按腹部
4.按腧穴
中药学
01清热凉血药
生地*
药性:甘,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营血分证;血热出血;热病伤阴,口渴消渴,津伤便秘。
玄参
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散结。
应用:营血分证;骨蒸劳嗽,津伤便秘;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疮痈肿*;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牡丹皮
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应用:营血分证;血瘀证;阴虚发热。
赤芍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营血分证;血瘀证。
紫草
药性: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透疹消斑。
应用:血热*盛,斑疹麻疹;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水牛角
药性:苦,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定惊。
应用:营血分证;热*壅盛之疮痈肿*,喉痹咽痛。
02清虚热药
青蒿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退*。
应用:阴虚发热;暑热证;疟疾寒热;湿热*疸。
白薇
药性: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疗疮。
应用:阴虚发热,产后发热;热淋血淋;疮痈肿*,咽喉肿痛,*蛇咬伤;阴虚外感风寒表证。
地骨皮
药性: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应用:阴虚发热;肺热咳嗽;血热出血;阴虚内热之消渴。
银柴胡
药性: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应用:阴虚发热,疳积发热。
胡*连
药性: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阴虚发热,疳积发热;湿热泻痢,*疸尿赤,痔疮肿痛。
03攻下药
大*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活血逐瘀,利湿退*。
应用:积滞便秘;热*证;出血;血瘀证;湿热证。
芒硝
药性: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应用:积滞便秘;热*证;回乳,
乳痈初起。
番泻叶
药性: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热通便;利水。
应用:热结便秘;腹水肿胀。
芦荟
药性: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应用:热结便秘;肝经实热证;小儿疳积。
04润下药
火麻仁
药性: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应用:肠燥便秘。
郁李仁
药性: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应用:肠燥便秘;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松子仁
药性:甘,微温。归肝、肺、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应用:肠燥便秘;肺燥干咳。
05峻下逐水药
甘遂
药性:苦,寒;有*。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疮痈肿*。
京大戟
药性:苦,寒;有*。归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疮痈肿*,瘰疬痰核。
芫花
药性:苦、辛,温;有*。归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应用: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头疮,顽癣,痈肿。
商陆
药性:苦,寒;有*。归肺、脾、肾、大肠经。
功效:逐水消肿,通利二便。外用解*散结。
应用: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疮痈肿*。
牵牛子
药性:苦,寒;有*。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应用: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喘咳;虫积腹痛。
巴豆霜
药性:辛,热;有大*。归胃、大肠经。
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应用:寒积便秘;腹水鼓胀;喉痹痰阻;痈疮、疥癣。
以上只是提醒大家一些重要概念与名词,记不得的同学快去翻翻老师的ppt或者自己的笔记吧,这周的解剖就复习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