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件让人又爱又恨的事——运动时大汗淋漓让人爽快,紧张时全身冒汗让人尴尬,发烧时汗流浃背让人虚弱……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环节。出汗有主动和被动之说,因运动产生的排汗是主动出汗,因为天气、环境、情绪和心理变化造成的出汗为被动出汗。
被动出汗时,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千万要小心,快来对照看看,你一定想不到!
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
额头出汗
肝阳上亢
=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
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你每天用手或工具敲打双臂。其中,重点是多次敲打,并按压双臂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你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这样适当的刺激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
颈部出汗
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胸口出汗
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腋下出汗
汗腺过大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汗腺过大时,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手脚心出汗
脾胃湿热
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背部出汗
阴阳虚弱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吧。
出汗有度,排湿祛寒
夏天人体能够自然出汗,这样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出汗是一种有效的排*的方式,人体每天分泌出大量代谢物,各种*素随之产生,体内*素大量堆积,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多出汗可以排除体内的多余*素和水分,还有助于皮肤代谢,拒绝湿气的烦恼。
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寒湿是人体万病之源!
在中医看来,许多疾病都由“寒”引起。现代人无节制地熬夜、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都是引起寒邪入侵的重要因素。
而且,寒邪容易与湿邪和风邪结伴,形成风寒与寒湿。中医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为寒湿更伤身体,如风湿性关节痛的主要祸因就是寒湿。
“寒”的感觉是怎么样?
“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
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
“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寒湿气容易从5个主要通道进入我们的身体:
1、前胸的“膻中穴”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2、肩颈部的“大椎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3、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这块木头很容易变质,发霉,长蘑菇等;
女性的子宫,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寒湿”盆腔环境中,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
4、腰部的“命门穴”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5、脚底的“涌泉穴”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而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
所以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感觉疲劳时,就可以通过排寒湿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不要让身体器官在疲劳中变"虚";从而导致寒气进入我们体内。中医讲:虚则补,寒者热之。
为避免风寒,请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
最简单的方法:养生食疗
除了穴位祛湿,食疗祛湿为很多人喜欢。谈论起祛湿食材,一说一大堆:薏米、白扁豆、赤小豆……诚然,它们都有祛湿的功效,但有一种食材,却为很多中医所偏爱,那就是“茯苓”了。
有句话说“十药九茯苓”,意思是中医开的药方里,十有八九会有茯苓。
茯苓药性平和,既可驱邪,又可扶正。这就意味着,它利水而不会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难能宝贵的是,不论是寒、热、虚、实诸证,茯苓配合其他中药服用,均可发挥其独特功效。
其实,中医早就有一个针对湿气体质的祛湿良方,那就是使用赤小豆、薏仁、芡实、荞麦、百合、茯苓、甘草、山药、橘皮、栀子这十味药食同源的材料。
为什么说这一良方能彻底祛湿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材料各自的功效就了然了。
赤小豆:具有利尿、消水肿、排水、补血、改善血液循环、使气色红润等作用。
薏仁:《本草纲目》记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去湿”。
芡实:味甘涩,性平,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作用。
荞麦:具有止咳平喘、消*抗炎、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百合:具有解*、理脾健胃、利湿消积、宁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
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等症状,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甘草:具有清热解*、补气益脾、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之功效。
山药: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等功效。
橘皮:燥湿而能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等症。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清肝明目、消肿止痛等功效。
可见,此方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祛湿之方,它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深入根源,从内到外解决湿气问题,它是通过五脏的调和而达到改善湿气体质的目的,彻底祛除人体内的湿气。
很多人或许会质疑:这个祛湿的方子我用过啊,为什么效果不大或者没有效果呢?那请先问问你自己:你坚持了多久?1周?半个月?1个月?肯定都不会超过2个月就不了了之了吧?
任何中医调理的方子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调理体质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益渗透的过程,至少需要坚持2个月以上才会效果。但每天要用十种材料煲汤或者煮粥,而且要连续2个月以上,相信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了这个祛湿方却没有成功的原因。
如果告诉你,现在有一种用这十种材料做成的茶包,每天只要早晚各泡上一包,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改善湿气体质,彻底祛湿,你还觉得难坚持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每天早晚喝两杯茶就能轻松祛湿,这也太容易了!可现在药房或网店基本都是卖的红豆薏仁代餐粉,携带、冲泡都没那么方便,而且材料没那么齐全。真的有这么方便的祛湿茶包吗?
真的有!今天就给湿气体质的朋友们隆重推荐这一款——红豆薏米芡实茶。
这款茶包采用赤小豆、薏仁、芡实、荞麦、百合、茯苓、甘草、山药、橘皮、栀子十味纯天然原材料新鲜磨粒,参考中医配方,再结合现代人的体质,科学配比而成。
这款茶包不含任何添加剂,特殊工艺磨粒使各种食材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茶水中充分分解释放,吸收利用率更高,食补调养效果更胜于煲汤、熬粥。
#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