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多,开始还有些空余座位,等到出楠迪时已经坐满了人。老实说,很久没坐过大巴了,有些觉得拥挤,不过咱也不是娇气的人,在中国,头顶脚下都是人的火车咱也挤过,对不?
开出楠迪,沿途看到大片的甘蔗地。山头上经常性光秃秃的,与在瓦努阿图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后来了解到,斐济是英国的殖民地,当初英国人在斐济主要就是砍木头,将这些山头都砍光了。知道为什么这些英国人发疯似地砍木头吗?因为当年这些山上长满了檀香木,有个国家的人很喜欢这种木头,英国人就砍下这些树卖给那个国家的人。这是哪个国家这么牛逼,让英国人这么疯狂地圈地砍树呢?中国啦!看看,两百年前中国就很有面子的,英国人都上杆子的为中国人服务,哪有什么东亚病夫的征兆。在砍光檀香木以后,英国人又发现种甘蔗制糖是门好生意,又将其它的杂木砍光,大量种植甘蔗,所以有了这般景象。
植被不行,沿途看到的海水似乎也没有瓦努阿图的海水清澈。很明显,我现在的要求太高了。
车行一个小时左右后,到了一个名叫Sigatoka的小城市。这是我第一夜的目的地。还没进城时,这座清真寺给我印象很深。
城里的伊斯兰风格建筑还不少。
街上的印度风也很强。后来我了解到,伊斯兰教应该是英国人殖民时期引进的印度人带来的。注意,这里要给大家说点历史知识。当年英国人统治印度次大陆时,那里的人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信仰印度教的。独立时,信印度教的地方属于印度,信伊斯兰教的地方属于巴基斯坦,现在的孟加拉当时也属于巴基斯坦,被称为东巴基斯坦。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了孟加拉,为此事印度与巴基斯坦还开过战。
所以,在斐济的印度裔人群中有信仰印度教的,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
小城风景不错,不过因为是周日,街上没什么人,唯一开门的商店还是一对中国夫妇开的。
城区有一条窄轨铁路贯穿,应该是殖民时期的产物了,现在已经废弃了。
本想用半天时间游玩的城市,没想到一两个小时就走完了。看看天还没黑,就赶到汽车站,看看有没有到苏瓦的大巴。还好,刚到车站就有辆开往苏瓦的大巴进站,而且还有位置。我当然喜出望外。上车后,大巴又开了大约三个小时,就到了苏瓦。
预定的商务酒店还很现代,有了久违的商务旅行的感觉。
早上出门一看,乖乖嘀咕隆,苏瓦是个很现代的城市啊。
居然还有麦当劳。大买场里面的场景也很熟悉。这夜景也很有些现代风格了。电影院主要是印度电影,晚上排队买票的人还不少。
*府的建筑也很巍峨。少女们身材也不错。水果蔬菜市场也井井有条,品种繁多。当然还有这个和善的印度裔老者。看他这装束,应该是个伊斯兰教徒,为了给我做模特,还特意捋了捋胡子,挺直了身板。
我真得不知道怎么会有苏瓦不如楠迪热闹的说法出来。楠迪除了几家著名的酒店的集聚地以外,其它部分基本就是个大农村,而苏瓦具备了一个城市的功能。所以说,人言不可尽信,很多事情,能亲身体验的话,还是要去亲身体验。
不过,发达就有发达的弊病,看看这水,浑浊发臭,与我们诺和西海社区的海水相比,根本就是云泥之别了。
斐济不过区区80几万人口,比一些中国的大县人口还少,面积也不过才1万8千多平方公里,不过比北京市略微大一些,旅游业却做得风生水起,斐济航空的航班也飞往全世界各地,几乎成为了梦想之国的代名词。可见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人口多寡、土地面积大小基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主要还是要看这个国家的精英们能不能认真经营这个国家。
同时,斐济存在的问题对我们也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在开发的同时要保护好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污染,真得很难恢复,这也促使我们决定降低诺和西海社区入住人数,将入住家庭限制在户以内的,并采用最现代的科学技术处理垃圾废水等问题,而且大部分使用清洁能源。这样,诺和西海社区的社员们就可以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零距离亲近大自然,让诺和西海社区成为一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理想社区。
瓦努阿图业务介绍5万美金㎡海景别墅用地销售9月15日截止9月8号瓦努阿图旅游考察团开始报名瓦努阿图永居卡和护照业务火热开展中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