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肿瘤射频消融术一
TUhjnbcbe - 2021/9/7 22:47:00
主治白癜的中心 http://m.39.net/news/a_5706537.html
射频消融

编辑讨论

射频是指无线电频率,但它不属于无线电通信中波段的划分,因为在这样的频率范围内辐射性能很低,故通讯设备中较少采用,面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热效应。当射频的电流频率高到一定值时(kHz),引起组织内带电荷的离子运动即摩擦生热(60~℃)。射频消融设备常用的频率为~kHz,输出功率~W。

中文名

射频消融

外文名

AFAblation

常用频率

~kHz

输出功率

~W

摩擦生热

60~℃

目录

1组成部分

2治疗原理

?射频简介

?热效应

3治疗过程

4适应症

?实体瘤

?妇科疾病

?根治心律失常

?腰腿痛

?新技术

5进行过程

6多极射频

?概述

?原理

?适应症

?治疗过程简单

7发展历史

8适合年龄

9应用

?外阴炎性病变

?宫颈糜烂息肉

?治疗功血

?子宫肌瘤

组成部分

编辑

所有射频热消融垂堑均由电发生器、测控单元、电极针、皮肤电极和计算机五部分组成。该系统组成一闭合环路,将电极针与患者皮肤电极相连。测控单元是通过监控肿瘤组织的阻抗、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自动调节射频消融的输出功率,使肿瘤组织快速产生大范围的凝固性坏死。消融电极是射频消融仪器的核心部件,因为它直接影响凝固坏死的大小和形状。理想的凝固区形状应为球形或扁球形。在B超或CT的引导下将多针电极直接刺人病变组织肿块内,射频电极针可使组织内温度超过60℃,细胞死亡,产生坏死区域;如局部的组织温度超过℃,肿瘤组织和围绕器官的实质发生凝固坏死,治疗时可产生一个很大的球形凝固坏死区,凝固坏死区之外还有43~60℃的热疗区,在此区域内,癌细胞可被杀死,而正常细胞可恢复。

治疗原理

编辑

射频简介

射频是一种频率达到每秒15万次的高频振动。人体是由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电介质,如离子、水、胶体微粒等,人体主要依靠离子移动传导电流。在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离子的浓度变化方向随电流方向为正负半周往返变化。在高频振荡下,两电极之间的离子沿电力线方向快速运动,由移动状态逐渐变为振动状态。由于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及移动速度不同,离子相互磨擦并与其它微粒相碰撞而产生生物热作用。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加上癌细胞对高热敏感,高热能杀灭癌细胞,而副作用不发生。

热效应

具有消融和切割功能的射频治疗仪的治疗机理主要为热效应。射频波本质上是特定范围内的电磁波。目前医用射频大多采用KHz-KHz的频率。(内镜)射频治疗仪工作频率为KHz。当射频电流流经人体组织时,因电磁场的快速变化使得细胞内的正、负离子快速运动,于是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细胞内的其它分子、离子等的摩擦使病变部位升温,致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过程

编辑

局麻下将3~4根电极导管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送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及希氏束、右心室等部位,刺激心房和心室诱发与临床一致的心动过速,定位心动过速起源点,然后将消融用的电极导管送达已定位的起源点并与体外的射频发生器相连。放电后重复电生理检查,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且临床随访无发作,则说明消融成功。

适应症

编辑

实体瘤

将射频发生器产生的射频,在B超引导下,经电极针定点发射到子宫肌瘤中心,使肌瘤带电,在高频交流电作用下,瘤内离子往复高频震动,离子间摩擦产热,热度可达40℃~60℃,肿瘤组织不比正常组织耐热,这样温度足以使肿瘤细胞脱水,细胞内蛋白变性,细胞凝固、坏死,以后逐渐被机体吸收排出体外,达到不用开刀消除子宫肌瘤、保留子宫的目的。

射频生物热效应使子宫肌瘤发生如下作用

1)肌瘤细胞死亡;2)血管损伤和闭锁血供;3)肌瘤内的神经破坏;4)pH值下降;5)激素受体被破坏;6)免疫系统特别使吞噬系统被激活,最后瘤体达到自行缩小、消失。

妇科疾病

射频生物热效应使子宫内膜发生如下作用:在凝刮子宫内膜同时,消融基底层到2~3mm的浅基层,使其脱落排出,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目的,对子宫肌层结构及卵巢功能无影响。因射频消融术是在B超的全程引导下完成,术中直观易察,不需开腹,不会切除任何正常组织,从而完整的保留了子宫与盆腔结构的完整性。是妇科微创史中又一新的突破。

射频消融除了能有效地消除肌瘤外,还可运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宫颈糜烂、尖锐湿疣等疾病,经过多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射频消融在妇科方面所表现的效果是极为理想的,据临床数据表明,当子宫肌(腺)瘤≤5CM时,一次性治愈率达97.83%;子宫出血时的一次性治愈率达91.58%。宫颈糜烂的治愈率为:97.03%。

根治心律失常

心脏用射频消融治疗仪

心导管射频消融是通过心导管将射频电流(一种高频电磁波)引入心脏内以消融特定部位的局部心肌细胞以融断折返环路或消除异常病灶而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可以达到根治心律失常的方法。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快速心律失常诞生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此项技术,医院均已开展此项技术,已累计完成手术例数数以万计。成千上万的原来深受心动过速之苦的患者彻底摆脱疾病之苦,恢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腰腿痛

腰腿痛患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人,这些病人的症状大部分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发病原因主要在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外伤和劳损等,致使作为椎间盘主要支架的纤维环变得薄弱、甚至破裂,纤维环薄弱或破裂多位于椎间盘后方或侧后方,腰椎间盘向后方的椎管内突出,或破裂脱出,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

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射频靶点热凝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一种既能治疗突出部位,又不损伤正常椎间盘组织的最安全、最高效、痛苦最小、并发症最少、操作最简单、费用最低、且应用最广泛的全新的治疗方法,是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打破传统椎间盘整个治疗的术式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新技术

可以说射频消融术是迄今发展最迅速,最广泛为医患双方接受的新技术。目前射频消融术技术上已相当成熟,适应症已从当初的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是房室旁路,房室结双径路),发展到特发性室速,频发的室性早搏,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对于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术后复发率1-3%。

进行过程

编辑

首先经过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和双侧股静脉送入心导管电极行电生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所需消融的病灶所在的部位。然后选用特制的大头消融导管到达病灶部位,短时间内发射射频电流,电流功率一般为20-30瓦,射频电流接触到心肌组织后产生局部的相对高温,从而使局部心肌组织干燥坏死,坏死的心肌组织不再起到传导电信号作用,因而心律失常得以根治。射频电流对心肌局部造成损伤非常局限,约3-4毫米直径范围及深度,不会影响心脏功能。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消融成功即结束手术。手术是在局麻状态下进行,病人在整个手术中都是清醒的,随时可将自已的感受告诉医生。手术完成后,大部分病人在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一般两到三天就可以出院目前用该技术可治疗的疾病包括:预激综合征和房室结双经路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和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心动过速。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根治率可达90%以上,室性心动过速的治愈率约在50%左右。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及房颤的射频消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4、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是在影像学(CT、B超等)导向下,使用射频热效应引起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目前已在众多的姑息疗法中成为新的热点。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为弹头发出中高频率的射频波(kHz),能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震荡,离子相互撞击产生热量,达到80-℃,可有效快速地杀死局部肿瘤细胞,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同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和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

整个治疗过程是在电脑控制于电视屏幕监视下进行,集束电极发出的射频波一次可使组织凝同性坏死范围(灭活肿瘤区)达5cm×5cm×5cm,是一种最先进的杀伤肿瘤较多而损害机体较轻的“导向治疗方法”和微创的肿瘤切除治疗方法。

多极射频

编辑

概述

是近年兴起的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新技术,能使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疗效高、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无后遗症、无风险、适应症广等优点,国内外专家誉为绿色治疗技术。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细胞差,局部加温至39-40℃可使癌细胞停止分裂,达41-42℃时可致癌细胞死亡或引起其DNA损伤,49℃以上发生不可逆的细胞损伤。集束电极射频电极发出高频率射频波,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震荡,所产生的热量可使局部温度达到90℃以上,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原理

该技术的原理是在CT、彩色B超的引导下,将多极子母针消融电极准确刺入肿瘤部位,射频消融仪在电子计算机控制下将射频脉冲能量通过多极针传导到肿瘤组织中,使肿瘤组织产生局部高温(70℃-95℃),从而达到使肿瘤组织及其邻近的可能被扩散的组织凝固坏死的目的,坏死组织在原位被机化或吸收。

适应症

射频消融术可用于人体器官良、恶性实体肿瘤,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肝癌、肺癌、乳腺癌。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肿瘤、手术中探查发现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不能承受放疗化疗的肿瘤患者,均可接受射频消融治疗。

治疗过程简单

治疗在局麻下进行,治疗时间约1-2小时,患者可一边听音乐看电视,一边接受肿瘤消融治疗,安全系数较高,比较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其费用低、痛苦小、恢复较快,术后观察1-3天可出院。结合化疗或放射治疗,可达到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

发展历史

编辑

射频消融发展的历史很久,因此技术也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成熟,疗效确切。射频消融针从最初的单极发展到了多极,单极的有效消融范围小,对于大肿瘤效果差,因此才有现在的集束多极针。经研究证明,如果用直径4cm球形损毁灶治疗一个直径7cm的肿瘤,需要22个点才能完整地覆盖(实际操作困难)。用直径5cm球形损毁灶,也需要12个点。针对这种情况,美国RITA公司已经开发出针对不同大小肿瘤的系列射频针。

根据肿瘤大小选择个体化的射频消融针直径3cm以下的肿瘤可以选择第一代伞状多极针或单极针,但由于受温度传导影响,各种单极针损毁灶体积较小(如下图),3cm以上较大肿瘤损毁将不彻底,即使对肿瘤进行单极针分次多点损毁,也不能完全覆盖,对患者正常肺组织损伤也较大。直径3cm至5cm的肿瘤应选择二代多极针美国RITA公司研发的二代锚状多极针一次最大消融直径达5cm以上,因此适合5cm以下的所有肿瘤。直径5cm至7cm以上的肿瘤应选择最新第三代超级针经研究证明,如果用直径4cm球形损毁灶治疗一个直径7cm的肿瘤,需要22个点才能完整地覆盖(实际操作困难)。用直径5cm球形损毁灶,也需要12个点。美国RITA公司最新研发第三代超级多极针,一次消融直径达7cm以上,并使用了特殊注射泵,使热传导更快更均匀,治疗时间大幅缩短,治疗大肿瘤效果更确切,病人更轻松

一般采用局麻,CT扫描定位,按测定的距离和角度对肿瘤进行(经皮)穿刺,将电极针刺入肿瘤中心后,展开电极,开始进行射频消融。

适合年龄

编辑

射频消融治疗,是通过血管穿刺,将电极导管送到心脏腔内特定部位,寻找心脏的异常传导路径,或者异位起搏点的位置,精细标测后放电消融。通常,当一天中早搏次数大于1万,病变的位置又便于导管操作时,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通常也需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其特点是心跳突然加速,心率每分钟可高达—次,除射频消融术外,无其他根治方法。

心律失常可能会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例如早搏,多数会存在七八年,甚至十余年,预激综合征将终生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孩子活动受限、生活质量差,如果反复发作,长时间以后会造成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应该尽早治疗。

有些心律失常,如早搏,药物不能缩短病程,只是缓解症状。况且药物是有*性的,如果一直用药,孩子得不偿失。因此,只有当心律失常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身体状况时,才用药治疗,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但是,由于小儿具有血管细、心脏小等特点,实施射频消融术难度高、风险大,因此需要慎重选择。对于3岁以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尽量先采取药物治疗,3岁以上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应用

编辑

外阴炎性病变

前庭大腺囊肿/脓肿及外阴湿疣等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但容易复发。射频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且有手术时间短,不需缝合,出血少,能保留腺体功能等优点。

宫颈糜烂息肉

通过有关研究对比认为射频治疗宫颈糜烂疗效好,定位准确,创面愈合快,修复后无疤痕形成和挛缩等并发症,宫颈管更显圆滑通畅。

治疗功血

功血是由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而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发病率为20%~22%,其中50%发生于围绝经期。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近年来本病的各种治疗手段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无突破性进展。RFAE用子宫内膜刮凝刀在刮凝子宫内膜功能层的同时电凝消融基底层及浅肌层,使其发生不可逆性变性坏死,脱落排出,在不干扰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破坏生殖系统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解决子宫出血的问题。RFAE需在B超监视下进行,手术时机最好选择在月经干净或诊刮后3~5天,并经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术后清除宫腔残余组织物,予催产素加强宫缩,抗炎、止血治疗5~7天。

子宫肌瘤

在B超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自凝刀)经阴道宫颈定点插入子宫肌瘤中心,利用生物热效应使肌瘤细胞死亡,神经、血管和激素受体受到破坏,逐渐被机体吸收或排出,达到不用开刀消除子宫肌瘤、保留子宫的目的。该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无近、远期副作用,适应于孤立的、直径小于5cm的子宫(腺)肌瘤患者。

RF治疗子宫肌瘤并不影响子宫、卵巢的功能,但治疗后内膜可能受损,子宫肌壁有疤痕形成的可能,是否对妊娠、分娩产生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所以,RF治疗子宫肌瘤更适合于无生育要求而要保留子宫的妇女。

词条标签:

科技产品,科学,疾病,技术,医学术语,互联网

作为三大根治手段之一,肝癌射频消融是什么操作?(原创)

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定位及引导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和肿瘤。其原理是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时,通过电极针使周围组织产生高速离子振动和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并随时间向外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热凝固坏死和变性。现在的技术使用单一的电极针的射频消融可产生最大直径5cm的凝固坏死灶。在临床观察上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上治疗后1、2、3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是94%、86%、68%和40%,这种效果近似于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效果。同时实现了肝癌治疗的微创化和根治的目地。现在医学界由于肝脏射频治疗的开展对一些小肝癌的病人或肝硬化非常严重的病人的治疗选择上开始有一些改变和争议,但这些病人选择射频消融治疗在临床治疗上越来越显出优势。同时和射频消融术相同方式的酒精注射法相比,临床结果表明射频消融达到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0%,而酒精注射法为80%;每个肿瘤的平均周期射频消融需要1.2个而酒精注射法为4.8个。相比较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要好于酒精注射法。

什么样的病人适合做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

按照射频消融技术特点,射频消融的范围要超过肿瘤边缘1cm,才能达到肿瘤完全坏死的目地。一次电极针的射频消融的范围是直径5cm,3cm以下的肝脏肿瘤可以达到一次电极插入后射频消融完全覆盖,报道3cm以下的肝脏肿瘤有67%射频消融后肿瘤完全坏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肝脏肿瘤为3-4cm时就需要调整电极针作甚少6次的射频消融,而且残瘤率和复发率都明显的升高。所以最适合的病人肝脏肿瘤要小于3cm,肝脏肿瘤的数目在3个以下。如果肝脏肿瘤大小超过5cm,还是首先考虑外科手术切除为佳。另外有一些严重的肝硬化或身体情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肝切除的病人也可考虑做肝脏肿瘤射频治疗。射频治疗的方法有大致三种,一是体外经超声引导或CT引导直接从肝脏表面穿剌进肝脏肿瘤放入电极针进行治疗;二是在手术中经电视腹腔镜在电视下直视下对肝脏肿瘤穿剌放入电极针,也可以在腹腔镜超声的引导下放入电极针;第三是在外科手术中直接放入电极针,这种情况是由于手术发现肿瘤不能切除,或肝硬化严重不能作切除而做术中射频治疗,同样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对于这种情况,腹腔镜消融是更佳的选择。

最重要的一点是把肝脏肿瘤治疗微创化,射频的电极针只涉及直径最大5cm范围,对其余的肝组织影响不大,特别是对于严重肝硬化病人尽量保存有功能的肝组织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小肝癌和多发的肝癌,有严重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病人是比较适合的,病人治疗后的反应小在体外剌或腹腔镜下射频治疗的病人术后观察1-2天就可以出院休息,病人痛苦小,能在几天之内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另外一个优点是肝脏肿瘤射频可以反复进行,前阶段的射频对以后的治疗不影响,腹腔镜下射频也是这样,腹腔镜手术在腹腔内基本上不形成粘连,可以反复作腹腔镜下肿瘤射频消融。这就打消了许多人再次手术顾虑。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缺点

任何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都有一定的限制,对于肝脏肿瘤做射频消融治疗最重要是肿瘤的大小,大于5cm以上肿瘤射频消融的覆盖面不容易完全,残留肿瘤的比例高。这种病人首选应该是外科手术切除,如果是身体原因不能耐受手术是可以考虑作肝脏肿瘤射频治疗。另一个影响效果的原因是射频电极针穿剌的准确性,在理论上说在肿瘤的各部位分布的电极针的各点,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位置不好,严重肝硬化结节对超声影像的判断,设备的原因等都直接影响穿剌的准确性,最后都对效果有影响。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的随访评价。

术后复查的方式一般不适用超声观察,因为超声很难准确判断凝固坏死的范围。应采用一个月后用增强CT扫描来判定治疗效果,扫描显示凝固坏死的区域密度降低,6个月后会进一步缩小,如果发现治疗区域周围有一厚而不规则的增强的晕环,说明治疗不足还需要再次治疗。一般术后1-3个月作一次增强CT检查,如果发现有肿瘤复发可再次治疗。同时也能抽血查甲胎蛋白和其它肿瘤标记物动态观察有无升高的情况,指标升高也显示有肿瘤复发。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

选择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还是相对安全的,对全身的影响小,创伤反应也轻。治疗后的并发症一般在5-6%以下。可以出现射频造成的腹膜或横膈热损伤引起治疗部位的疼痛,肝脏穿剌部位的出血或肝被膜下血肿,治疗部位的肝脓肿,治疗部位离胆囊近的可出现急性胆囊炎,肝脏周围器官的损伤如结肠穿孔等。以及沿穿剌针道的肿瘤种植转移。治疗后需要有1-2天的医学观察,以防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发现并发症后能及时的治疗。

肿瘤治疗利器---射频消融治疗(原创)

1.概述

肿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其机理是,在超声、CT或MRI等引导下,将针状或多针状电极直接刺入患者肿瘤部位,通过射频消融仪测控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将大功率射频能量通过消融电极传送到肿瘤组织内,利用肿瘤组织中的导电离子和极化分子按射频交变电流的方向作快速变化,使肿瘤组织本身产生摩擦热。当温度达到60℃以上时,肿瘤组织产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灭活组织)在患者体内(原位)将部分被吸收(术后约一个月),坏死组织周围形成纤维化包膜,包膜内聚集了中性DNA,它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同时,肿瘤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形成一个反应带,切断肿瘤血供并防止肿瘤转移。其特点是微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肿瘤射频消融术广泛运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如肝脏肿瘤,肺部肿瘤,纵隔淋巴结,肾脏、肾上腺肿瘤,前列腺肿瘤,良、恶性骨肿瘤等。

2.发展历史

RFA是一种热凝固疗法,利用热凝固疗法治疗肿瘤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曾利用烧灼的方法治疗浅表溃疡和肿瘤。年,Arsonval发现射频电流(10kHz)能够穿过肝组织,引起肝组织局部温度升高而并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可用于治疗肝脏疾病。之后RFA逐渐应用于心脏、前列腺及神经系统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Rossi等于年率先采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消融模式,将RFA应用于肝脏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成功。Anzai等年首次采用RFA治疗脑肿瘤,1O个月后随访经MRI证实,所有病灶达到局部控制。

3.射频肿瘤消融仪

根据RFA的工作原理,射频电极周围组织的温度升高并非由电极自身温度升高和传导所致,而是组织中离子在电极的高频交替变化的电流作用下产生振荡运动,离子振荡摩擦生热,引起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最初的单电极式射频探针的射频电流从单电极向外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能量迅速下降,其程度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组织凝固坏死区直径最大只能够达到1.6cm。随后出现的双电极式射频探针消融的范围达到了4~5cm。多极式射频探针的问世,使得组织凝固坏死区达到3.5~7cm。为了让热传导能够使肿瘤凝固坏死达到足够的范围,RFA区域常需要包括肿瘤周边的部分正常组织。因此,根据组织坏死的最大范围,多数学者认为RFA治疗肿瘤的直径一般不超过6cm,在3cm以内效果最好。

装置构成主要包括功率为50~W的射频电流发生器、各种类型射频电极针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目前国内应用的射频发生器主要是美国三家公司(RITA、RTC、RADIONICS)和国产(航天部)四种机型,RITA系统主机的能量设置为50~W,发生器频率为kHz;RTC公司与RATA系统相似,能量为W;RADIONCS的RF系统发生器频率为kHz,能量为W;国产的功率为W。射频电极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RITA、RTC和国产。针长12~25cm、直径2cm,未端可张开7~l2个小电极的鞘形多电极针;另一种类型为RADIONICS的针为中空可灌注循环冷却水的单针和三根平行呈三角形分布针的电极针。RITA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控制射频发生器的工作,而RTC和RADIONICS则是通过电阻的变化来控制。

4.临床应用

4.1肝癌

肝癌是我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虽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我国肝癌90%以上有HBV感染背景,多数合并肝硬化,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肝功能差,仅有2O%~37%能获得手术根治,并且术后复发率较高。临床大量肝癌患者以往采用肝动脉插管栓塞(TACE)和酒精注射治疗,获得一定的疗效,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需反复多次治疗,大肝癌难以彻底灭活,且不适宜严重肝功能失代偿者,故临床需要更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大量的文献报道表明,RFA治疗原发性、转移性肝癌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研究显示:RFA治疗小肝癌(直径3cm),6个月时完全坏死率为90%。对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RFA是理想的选择,长期生存率可与手术相媲美。目前认为,肿瘤2.53.0=""5.0=""5.0cm不足50%。巨大肿瘤、多发病灶和其他原因不能手术切除者;肝部分切除术后复发者;期望有限生命中高质量存活者;RFA作为对症疗法比手术化疗更合理,可减轻疼痛和压迫症状,避免化疗药物的不良作用。对肝癌患者,主张RFA与手术切除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及腹腔镜手术联合应用。

射频对小肝癌的治疗价值已得到证实。肿瘤越小完全消融灭活的机会越大,但目前,多数研究者将射频消融用于临床不宜手术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适应证为:(1)肝癌单发肿瘤≤8cm,或2~3个肿瘤,最大径≤5cm;(2)肝肿瘤位置不佳,或位于两叶或侵犯血管,不适宜手术切除者;(3)肝脏多发转移癌,肿瘤数目≤5个,最大肿瘤直径≤3~4cm;(4)肝内单发转移癌、原发癌手术切除前治疗;(5)患者不能耐受全身化疗或局部其他治疗、放疗疗效不显著者;(6)小于2cm微小肝癌、癌前病灶;(7)肝脏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者。禁忌证为:(1)合并瘤栓,弥漫性肝癌;(2)严重的全身衰竭或抵抗力下降(白血球3×/L);(3)活动性感染;(4)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50×/L,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5)装有心脏起搏器及严重的大动脉瘤患者应慎重,必要时在专科医生监护下进行。

4.2胰腺癌

当正常的胰腺小叶结构已被肿瘤组织所代替时,可引起肿瘤区域内胰管分支的破坏或变形,导致胰管梗阻或分布稀疏,尤其位于胰头肿瘤,长期持续的梗阻导致的严重胰管内高压可使正常胰腺组织、胰管系统扩张,压迫胰腺实质,使之萎缩。采取直视下B超/CT引导多点小范围毁损的方法,每次射频针伞部张开直径小于2.0cm,确保射频治疗仅局限于肿瘤区域内进行,避开正常胰腺组织及扩张胰管,可有效避免胰漏或胰腺炎的发生。由于射频能确切灭活肿瘤细胞并凝固肿瘤血管,因此在射频前可安全地在病变部位取活检。因为射频治疗是在B超/CT引导、监测下进行,可清晰观察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粘连程度及周围关系,充分显露肿瘤边界,动态观察进针方向及电极张开过程,提示固化范围和强度,所以能有效避免周围脏器损伤和穿刺部位的出血。多电极射频疗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使病人在带瘤情况下减轻痛若,延长生存期。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治疗周期短,为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射频消融治疗晚期胰体尾癌的适应证为:(1)术前经CT、MRCP等影像学检查确定,或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肿瘤;(2)术前影像学证实未见明显远处转移;(3)术前血管造影示胰腺少血供肿瘤;(4)术前影像学显示肿瘤直径在5~1Ocm为宜;(5)术中确认肿瘤已侵犯腹主动脉、或腹腔干、或肝总动脉无法手术切除;(6)肝脏等主要脏器和盆腹膜均无明显转移病灶;(7)胰体尾肿瘤可侵及部分周围脏器如胃壁、横结肠壁等。

4.3肺癌

CT引导下肺癌射频消融治疗能快速有效地使病灶局部组织气化、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肿瘤组织,同时使肿瘤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形成一个反应带,切断肿瘤血供并防止肿瘤转移,最终形成液化灶或纤维化组织,从而达到局部消除肿瘤组织的目的。高温影响肿瘤细胞生物膜的相变及流动性,影响肿瘤细胞生物膜的各种功能;高温增加肿瘤细胞内溶酶体活性,破坏多种细胞器;高温引起癌细胞凋亡;同时坏死物质的吸收作为内源性致热物的刺激,可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射频治疗可消融直径5cm×5cm×6cm大小的球形凝固灶,并可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凝固灶的大小,对正常肺组织损伤极小,并且对患者全身条件要求不高,对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在操作上,与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不需开胸,创伤小,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②治疗可单独应用,也可多次重复进行;③住院周期短,恢复快;④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高;⑤操作方便灵活、CT定位目标直观准确、安全可靠;⑥肺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使肿瘤血流中断或消失,避免了手术过程中挤压或牵引瘤体增加肿瘤种植和转移的可能性,这对防止术后出血、肺癌血行转移及肺内播散有重要意义。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适应症:早期肺癌,因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或脏器功能正常而患者拒绝接受手术者;原发性中晚期肺癌;肺部转移性癌,尤其是单侧或双侧肺多发转移瘤,而多电极射频一次能治疗多个转移瘤;肺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禁忌症: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肺门病变伴有较大空洞者;中心型肺癌合并严重阻塞性肺炎者;肺癌转移到颈、胸椎,椎体破坏严重有截瘫危险者;肺部弥漫性转移病灶。

改变传统的只给与单一模式的放射治疗或化疗方法,采用射频消融能够局部灭活癌细胞、减轻肿瘤负荷,给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是可行的。

4.4肾、肾上腺、前列腺肿瘤

近年来,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已经成为肾肿瘤的新治疗标准。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包括开放或者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以及各种组织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冷冻、高能聚焦超声以及微波热疗等。其中RFA因其可以在局麻下经皮穿刺进行操作,能保留肾单位,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高龄、高危、肾脏偶发小肿瘤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随RFA可引起肾癌足够的凝固坏死,着治疗经验的积累,RFA治疗肾肿瘤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RFA治疗肾肿瘤的适应证与传统上保留肾单位手术指征相似,包括:肾癌患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或者肾功能在边缘状态;孤立肾细胞癌或者移植肾细胞癌,接受肾脏部分切除术会导致肾功能不全者;同时双侧原发性肾细胞癌,较小的肿瘤可以接受RFA;肾细胞癌局部复发,特别是无远处转移而且具有明显内科合并症者;遗传性肾癌,如(vonHippe1-Lindau)综合征,因其肾癌倾向于发生多中心肿瘤,RFA可以避免早期双肾切除。适合接受RFA治疗的肾肿瘤体积尚无明显界限,通常认为肿瘤体积在4cm以下,位于肾脏外周的肿瘤更适宜RFA治疗,患者的预期生存期应该超过4个月;另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选择RFA治疗。RFA治疗的禁忌证为未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近期发生心肌梗死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如重症感染。

RFA已经广泛应用于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治疗,基本可替代手术治疗。肾上腺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开放式外科切除及腔镜下切除。随着肿瘤微创治疗技术的进步,创伤小而治疗效果明显的介入治疗技术越来越为学术界所接受。这类介入技术包括动脉栓塞化疗,化学消融(局部注射酒精或冰醋酸)。与RFA相比,化学消融存在的问题在于:(1)消融剂的弥散范围不易控制;(2)乙醇无法透过肿瘤内的纤维隔膜,临床上常需进行多次注射,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可能为恶性肿瘤的转移提供更多机会。此外治疗后复发的情况也比较常见;(3)乙酸有较好的穿透性,但对注射剂量的估算仍缺乏大样本的研究结果。RFA与化学消融相比较,更容易控制消融范围的大小。

目前,有关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实验的文献报道较少。Ojaban等最先报道了对1O例前列腺癌病人的21个肿瘤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消融后用MRI对坏死灶进行检测,1~7天后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发现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与预期消融结果、MRI检测结果一致;据此证明射频消融损毁范围是可以控制的,并可以用MRI等影像设备进行检测。

射频消融的适应证:经皮穿刺射频消融定位准确,温控可靠,操作时间短,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目前尚未有大型研究对其与前列腺癌根治术疗效进行比较,也无其远期疗效结论。因此仅适用于全身脏器功能欠佳不能耐受手术的局灶性前列腺癌,或前列腺癌已经发生转移、或者根治术后复发不宜再次手术等患者行估息减瘤治疗。

4.5良、恶性骨肿瘤

RFA用于治疗良性和恶性骨肿瘤,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这项技术最早用于病灶较小的疼痛性良性肿瘤-骨样骨瘤的热凝固治疗。CT引导下RFA治疗骨样骨瘤是安全有效的,RFA可替代常规手术治疗骨样骨瘤,可避免很长的手术恢复时间和较大手术瘢痕等问题。Rosemhal等报道显示,RFA治疗良性肿瘤的一次性成功率可达9O%。

RFA对于缓解失去手术时机的骨转移性病灶引起的疼痛是安全有效的。与其他消融方法相比,RFA的优点是,使肿瘤细胞死亡迅速,损毁范围能够精确控制。损毁温度可监控,可在成像系统引导下经皮穿刺插入电极针。可在局麻和患者意识清醒状态下实施操作。对接受不足以产生骨髓抑制的放射剂量治疗后仍感到持续性疼痛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经过RFA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RFA只针对局部病灶进行治疗而无法改变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因此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全身情况不佳及无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以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目前,RFA电极消融范围已从最初的1.6cm发展到现在的5cm。从单针系统发展到多针系统;但对于直径超过5cm,尤其是邻近重要血管和神经的肿瘤,单纯依靠RFA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联合其他微创方法则是备选方案之一。

RFA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恶性骨肿瘤,在杀灭肿瘤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加强骨的强度和硬度,尤其是对脊柱恶性肿瘤,可起到稳定脊柱、防止后突畸形的效果,疗效得到了临床的肯定。CT引导下经皮穿刺,通过中空活检针将消融电极插入病灶,实施射频消融后注射骨水泥,操作安全、简便、疗效确切。RFA联合PVP选择性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后疼痛症状缓解迅速,同时可增加脊柱稳定性,长期疗效评价令人期待。

4.6乳腺癌

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小的乳腺癌更早地被检出以及更高保乳美容效果的要求,微创性治疗乳腺肿瘤的方法正在逐步得以应用和推广,并有望在将来取代大多数外科切除术。Bruno等对20例2cm以下的乳腺癌,手术切除前进行RFA治疗,标本病理结果显示RFA已杀灭了全部癌细胞以及周边的正常组织。与肝癌相比,乳腺癌对RFA反应良好,需要治疗时间短,这可能与周围是绝缘的脂肪有关。但脂肪液化可引起不规则的未坏死区。射频消融的局限在于正常乳腺组织难以加热,肿瘤边缘不能完全消融,因而复发率高。

4.7颈部肿瘤

如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甲状腺后,常出现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需多次手术。由于瘢痕形成和体质因素不适再手术者,应用RFA是安全有效的。也适用于腺癌、鳞癌淋巴结转移作为减状疗法。

4.8骨盆肿瘤

复发的直肠癌、前列腺癌、妇科恶性肿瘤均可浸润骨盆。放疗和手术是首选,不幸的是这些疗法对浸润腰骶神经丛引起的疼痛常无效。这些病例进行局部RFA治疗,可得到局部控制和减轻症状,但注意不要损伤直肠和膀胱。

5.并发症

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常见的并发症有:1)发热:主要是因为机体对射频发出高温的反应性发热和坏死组织的吸收热,一般在38.5℃左右,少数超过39℃,持续3~7d,对症治疗即可消退;2)疼痛:患者在接受RFA治疗时可出现局部的胀痛,术后3~5d痛感最明显,为减轻疼痛,可在术前、术中或术后适当加用一些镇静、止痛药物;3)局部并发症:出血、气胸、胸腔积液、少量腹水、周围脏器损伤等,手术时应尽量避开大血管、重要脏器及胸膜腔等;4)心律紊乱:良好的麻醉可以避免因疼痛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而导致的心律紊乱,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进行心电监护并准备除颤设备;5)肿瘤种植:肿瘤种植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术中出血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行活检有关,应尽量避免。

6.结束语

在影像技术介导下经皮行RFA治疗实性肿瘤是有效的、安全可行的方法。作为一项新技术,仍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使之更加成熟,包括:①完善设备,增加凝固性坏死的体积;②诱导凝固性坏死区的细胞再生;③对短期和长期疗效准确可靠的监测;④足够的样本资料和长期的随访资料对临床效果客观的评价;⑤使消融技术标准化、规范化;⑥使RFA和其他技术更有效地联合应用。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学

编辑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学》是年6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丁义涛。

书名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学》

作者

丁义涛

ISBN

9

页数

定价

50.00元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6

目录

1内容简介

2编辑推荐

3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编辑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学》分为6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胰腺癌、肾癌、肺癌和子宫肌瘤,以及射频消融治疗术穿刺针的引导方法。第一章射频消融治疗术穿刺针的引导方法,详细介绍了在B超、CT、MRI等引导下,将射频仪的电极针穿刺进肿瘤的瘤体内;第二章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详细介绍了肝脏的解剖位置和肝脏邻近器官的解剖位置,B超、CT、MRI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术中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和术后的处理等;第三章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术,详细介绍了胰腺的解剖位置和胰腺邻近器官的解剖位置,术中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术和术后的处理等;第四章射频消融治疗肾癌术,详细介绍了肾脏的解剖位置和肾脏邻近器官的解剖位置,B超或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肾癌术,术中或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肾癌术和术后的处理等;第五章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术,详细介绍了肺的解剖位置和肺邻近器官的解剖位置,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术,电视胸腔镜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和术后的处理等:第六章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详细介绍了子宫的解剖位置和子宫邻近器官的解剖位置,超声腹部探头引导下经阴道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超声阴道探头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和术后的处理等。[1]

编辑推荐

编辑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学》编辑推荐:近二十几年来,南京大医院先后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肿瘤,如肝癌、胰腺癌、肾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等。同时还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等。在开展这些治疗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射频消融治疗专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学》将这些治疗方法和经验一一介绍给广大的读者、同行和病人,为大家提供射频消融这一新方法治疗肿瘤的经验。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学》图片清晰,文字精练,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掌握,看了以后就会操作,便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图书目录

编辑

第一章射频消融治疗术穿刺针的引导方法
  第一节超声引导术
  一、穿刺活检与相关治疗
  (一)超声引导技术
  (二)穿刺针的选择
  (三)病人的准备
  (四)禁忌证
  (五)活检技术
  (六)标本的处理
  (七)并发症
  (八)穿刺活检的器官
  二、囊腔抽吸技术
  (一)操作方法
  (二)抽吸部位
  三、脓肿引流术
  (一)适应证
  (二)病人的准备
  (三)禁忌证
  (四)操作步骤
  (五)置管技术
  (六)置管后的处理
  (七)拔除引流管
  (八)并发症
  第二节CT引导术
  一、设备和器械
  (一)CT机
  (二)穿刺针
  (三)穿刺器械
  (四)栅格定位尺的制作方法
  (五)连接管
  (六)开关接头
  二、术前准备
  三、穿刺技术和方法
  (一)穿刺活检
  (二)肝、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治疗
  (三)脓肿穿刺引流治疗
  (四)肿瘤穿刺无水乙醇治疗
  (五)腹腔神经丛阻断术
  (六)胰腺囊肿抽吸和引流
  (七)骨骼系统的活检和治疗
  四、CT介入的价值与限度
  第三节MRI引导术
  一、概述
  二、MRI设备和MRI序列
  (一)常规MRI设备
  (二)开放式MRI系统
  (三)MRI兼容仪器和器械
  三、MRI介入方法与临床应用
  (一)针抽吸细胞活检
  (二)MRI介入治疗应用和术中成像
  四、总结
  第二章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
  第一节肝癌的发病率、病因学与病理学
  一、肝癌的发病率
  二、肝癌的病因学
  三、肝癌的病理学
  (一)大体分型
  (二)组织学分型
  (三)病理分级标准
  (四)小肝癌的病理特点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肝癌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一)肝区疼痛
  (二)消化道症状
  (三)发热
  (四)消瘦和乏力
  (五)出血倾向
  (六)下肢水肿
  (七)急腹症
  二、体征
  (一)肝肿大
  (二)腹水
  (三)*疸
  (四)脾肿大
  (五)肝区血管杂音
  (六)Budd—Chiari综合征
  (七)癌旁综合征
  (八)类癌综合征
  三、肝癌并发症
  (一)上消化道出血
  (二)肝癌结节破裂
  (三)肝性脑病
  (四)血性胸腹水
  (五)感染及癌性发热
  (六)肝肾综合征
  (七)胆道大出血
  (八)恶病质
  第三节肝癌的诊断
  一、肝癌的临床诊断
  (一)肝癌的诊断原则
  (二)诊断步骤
  (三)诊断标准
  二、肝癌的辅助诊断
  (一)超声诊断
  (二)CT诊断
  (三)MRI诊断
  (四)肝动脉造影
  (五)其他辅助诊断
  第四节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
  一、肝脏的解剖基础
  (一)肝脏的解剖
  (二)肝脏的相关解剖
  二、B超、CT、MRI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
  (一)手术适应证
  (二)手术禁忌证
  (三)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四)与射频消融治疗术匹配的穿刺针与辅助器械
  (五)手术过程
  (六)手术后的处理
  (七)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的评价
  三、术中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
  (一)手术适应证
  (二)手术禁忌证
  (三)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四)与射频消融治疗术匹配的穿刺针与辅助器械
  (五)手术过程
  (六)手术后的处理
  (七)术中在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的评价
  ……
  第三章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术
  第四章射频消融治疗肾癌术
  第五章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术
  第六章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2]

参考资料

1.class="gotopanchor"data-linktype="2"name="refIndex_1_"style="color:rgb(,,);width:15px;height:14px;overflow:hidden;background:url("

1
查看完整版本: 肿瘤射频消融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