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漫谈保健穴18
TUhjnbcbe - 2021/8/21 23:11:00
彭洋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m.39.net/pf/a_9212960.html
四大强壮要穴之膏肓穴《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膏肓俞无所不治”,亦为人体四大强壮要穴之一,临床疗效及保健作用突出。膏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膏肓有多种含义,可指疾病状态、人体部位及膏肓穴。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膏肓,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病入膏肓”一词亦来源于此。膏肓的三层含义1、指解剖部位,高也陶等医家认为膏肓相当于十二指肠壶腹部。2、指膏肓俞穴,本文重点讨论内容。3、形容疾病发展阶段,如病入膏肓、膏肓之疾等,作形容词使用。膏肓穴Gāohuāng(BL43)位置: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归经:足太阳膀胱经功效:补益虚损散寒通经振奋阳气局部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布有第4、第5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膏肓应用广泛,《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并指出“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孙思邈认为膏肓穴无所不治,如能准确找到膏肓穴,以灸法治疗,可治百病。主治1、肺系病症肺痨久咳、肺痿、哮病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膏肓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位置内应肺部,故膏肓穴可治疗肺系相关病症。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2、肾系病症遗精、不育等。肾失封藏、精关不固。精藏于肾,而主于心,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别入心,故膏肓可调肾固精治疗遗精病症。3、脑系病症狂病等膏肓穴为膀胱经腧穴,膀胱经络脑“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且与督脉相通,“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督脉主神志病,故膏肓穴可醒神开窍治疗狂病。4、脾胃系病症呃逆等膏肓所在位置心之下、膈之上,腧穴主治“邻近”作用,且胃的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故膏肓穴可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治疗呃逆。5、躯体痹、痿、瘤类病症膏肓穴可治疗脊背痛;痿症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五脏虚损,膏肓为膀胱经腧穴,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膏肓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痿症。6、健忘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经别入心,脾脏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灸膏肓穴可补益心脾肾,治疗健忘之症。使用参考:在古代膏肓穴的取穴方法就达13种,取穴方法众多,均强调取穴时要使两肩胛骨分开,这点可在临床中参考应用。可针可灸。其深部具有重要脏器,若是未能掌握好针刺深度,易致损伤性气胸。灸膏肓俞穴对无病者可强身健骨,体弱者可助体康复。艾灸膏肓俞穴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之功,适宜于各种慢性咳喘,尤偏于寒者效果较佳。现代应用研究现代常作为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的穴位,用于多种虚损性疾病的治疗。可配伍用于治疗骨蒸盗汗、吐血咳痰、哮喘等疾病,也是艾灸常用的强壮穴。赵丽娜等选取膏肓配伍中脘、足三里、梁丘、肝俞等穴,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40例超重或肥胖体质的乳腺增生患者,有效率97.5%。张智龙等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取针刺膏肓配伍曲池、支沟、合谷、血海等穴,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提高免疫力,对患者施以膏肓灸法,临床疗效颇佳,柏晋梅等采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4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双侧肺俞、肾俞、膏肓、定喘穴,有效率97.62%。《医学入门》记载“肺与膀胱相通”,肺与膀胱经气相通,肺司卫气主皮毛,足太阳膀胱经气能助肺通行卫气于体表,加之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隔姜灸可温中散寒解表,在膏肓穴上行隔姜灸可膏肓穴解表散寒、调节气血、温中补虚,恢复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按按指偏肩穴,有效缓解手臂外侧、脖子痛指偏肩穴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之神经、脾之神经。穴性:疏经活络、止痛消瘀。主治:慢性肝炎、肩背痛、肩周炎、手臂外侧痛、颈项痛。配穴:(1)颈疾:指偏肩穴+灵骨穴+大白穴+中白穴,效果更佳。(2)颈项痛、落枕:指偏肩穴+失枕穴+腕顺下穴,配合导引行气针法。妇科穴搭配这一穴位为“送子观音穴”--还巢穴还巢穴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副神经、肾副神经。穴性:调经理带、宣通下焦。主治:卵巢炎、卵巢囊肿、子宫癌、子宫瘤、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安胎、阴道炎、尿道炎。配穴:(1)妇科百病、不孕症:还巢穴+妇科穴(送子观音穴)。2)妇科百病:妇科穴+还巢穴+凤巢穴。(3)安胎:妇科穴+通肾穴+通胃穴。(4)子宫瘤、子宫癌:还巢穴+三重穴。(5)赤白带下:还巢穴+木妇穴+云白穴+李白穴。案例分享体检有肝囊肿,多发宫颈囊肿,麻烦给个方子。牛妈给的穴方:肝区和八髎放血艾灸,肝灵,上三*,下三皇,三重与外三关轮流,妇科,还巢。月经总是提前怎么办?虽然月经量还不错,但经常20天甚至两周就又来了很让人崩溃,我记得您上课的时候说是因为气不足,如何调理。老师给的穴方:妇科,还巢,姐妹,灵骨,四花人流后可以扎针吗,医生给我配了活血调经的益母草胶囊,还有妇科消炎胶囊,我脾胃虚,这两天又有点腹泻了,感觉吃药就腹泻,奇穴有什么能代替这些药的吗?老师给的穴方:妇科,还巢,制污,手解做的普通人流,不想吃益母草,还有妇科消炎胶囊,师叔配穴妇科,还巢,制污,手解,昨天扎完感觉比吃药效果好,出来类似死皮状的脏东西,比前两天一点点淡淡的血出来的量多,今天早上又扎了,扎完出血量比之前三天都多了,但这腰酸得跟在手术台上的时候一样,大腿也好酸,从上午到这会了,感觉越来越酸,这个属于正常现象吗?明天还要继续扎吗?老师给的穴方:加腰灵,小三通,灸三叉一,小腹和八髎。一个月内尽量忌水,忌风,不然容易落下病根。这个穴位称为“万能穴”,也是止痛大穴!镇静止痛、通经活络“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如果把我们的拇指和食指看做手掌上耸立的大山,两指之间相合处的山谷就是“合谷穴”所在。面口合谷收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如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用拇指第一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1、治疗感冒:如果有轻微感冒时,可以按合谷穴,左右各个各按摩十分钟,按摩完后再喝一杯热开水,出出汗,感冒就可以缓解。2、鼻子过敏:平常有鼻子过敏的人,也可以常常按压合谷,如果有耐心,持之以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3、缓解黑眼圈:在床上、书桌旁、沙发上,按压合谷穴非常顺手,随时可按,治疗黑眼圈有一定疗效。4、治疗牙痛:按摩并经常艾灸合谷穴还能治疗牙疼、牙龈炎、舌炎、腮腺炎等。比如,牙疼时,按压合谷穴5分钟后,疼痛会减轻,如果有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能起到一定疗效。说医解药1、会阳穴-------阳痿2、兑端穴-------鼻塞3、上关穴------上牙痛4、中脘穴-------胃炎,荨麻疹5、天突穴-------哮喘6、下关穴-------下牙痛7、气海穴-------腹泻8、翳风穴-------甲状腺肿9、颊车穴-------牙髓炎10、神庭---------鼻炎11、阳白穴-------夜盲症12、四白穴-------青光眼13、人中穴-------低血压,休克14、膻中穴---------缺乳、乳腺炎15、攒竹穴-------结膜炎16、承泣穴-------白内障17、关元穴-------痛经18、脾俞穴-------糖尿病19、头维穴---------视力减退神奇的神门穴,夏日养心安神的奇穴炎炎夏季,火气旺盛,心五行属火,火性过多会影响心脏的生理功能,所以又是心系疾病频发的季节。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悸失眠及胸痹心痛。下面,和大家介绍一个夏季养心安神的穴位,神门穴。神门穴,手少阴心经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因神气游行出入之门户而得名,又称兑冲、兑厉、中都。其为俞土穴,阴经以俞为原,故又为原穴,心属火,火生土,所以又是心经子穴。神者,与*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针灸学》记载,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其有简易取穴法,仰掌,豌舟骨(手掌小鱼际近腕部有一突起圆骨)的桡侧,掌后第1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说起神门穴主治,肯定是心脏相关疾病了。《*帝内经素问》有言“治脏者,治其俞”。神门为心经腧穴,所以主治心之脏病,气化病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说心者藏神,为精神意识活动的中枢。本穴治疗心脏相关疾病,尤其是擅长于治疗神志病,尤其是失眠、癫狂痫等。失眠者,常因心血不足或者心虚火旺所致。治疗心血不足失眠时,常可用神门穴配合三阴交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也可用神门穴、复溜穴治疗。《杂病穴法歌》有言,“神门专治心痴呆”。《百证赋》也记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千金方》同样记载“神门,主笑若狂”。所以说神门治疗心之神志病(癫、狂、痫)为历代医家公认的。人体的5大穴位,功能多多,记得收藏加转发,错过就找不到了!1.胃炎、胃下垂、失眠、低血压——足三里穴——强健脾胃、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2.早泄、盆腔炎、阴湿疹——关元穴——培根固原、培肾壮阳、补虚固本3.口臭、肠炎、月经不调——中脘穴——调脾胃、降逆化滞4.晕车、失眠、呕吐——内关穴——理气活血、安神定志5.感冒、咳嗽、头痛——合谷穴——清热解表、舒筋散风5种祛“痰“的穴位疗法和食疗法,方便又有效1.丰隆穴——方便又有效——涤痰醒神2.支正穴——方便又有效——舒筋通络3.肺俞穴——方便又有效——补气强精、提高机体免疫力4.云门穴——方便又有效——宣肺止咳,泄热除烦,化痰散结。5.少吃芝麻少吃肉。因为芝麻和肉里面的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吃多了容易使人发胖,造成消化系统的负担、内分泌失调等。它是穴位中的“扫地僧”,专克淋巴结节、妇科包块人体有很多穴位,像足三里等养生大穴,我们常用来做保健灸,因此对它们比较熟悉。还有很多穴位,我们不怎么用,乍一听很陌生,常认为它们无足轻重。殊不知,在它们之中,也有不少是“扫地僧”哦。比如,温溜穴,就是穴位中隐藏的“高手”。温溜穴:治妇科寒痛之证温溜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中点处向下1横指处。“温”指温和,“溜”指流动,“温溜”就是温暖的河流。穴位名字可不是随便取取就行的,但凡带“阳”带“温”的穴位,都有升阳温暖的作用,故而,温溜穴可以治疗寒症。此外,中医有“阴经郄穴治血证,阳经郄穴治痛证”的说法,温溜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故而擅于治疗痛证(主要是寒痛)。“妇之病,寒为大”,因寒而起的女人病多了去了,有肌瘤、囊肿、包块等,都适合艾灸温溜穴。以子宫肌瘤为例,寒湿入体,形成肌瘤,故而必须艾灸以补阳气化阴邪,此时可以艾灸八髎、关元、会阴等盆腔周边区域的穴位,同时加上温溜穴温化,效果便能大大提升。有中医专家认为:温溜穴就像中药中被誉为“国老”的甘草,有倍力之功,也好比菜中的生姜,有暖身之效。全身上下,只要经络受寒出现凝滞堵塞,都可艾灸温溜帮助温化流通。在治疗寒痛之证时,我们使用艾灸,就是为了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气化阴邪,在这些情况下,都可以加灸温溜,让疗效加倍。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曾提到“阴实则死”,这里的“阴实”就是癌症,“实”就是里面长东西了。需要提及的是:温溜穴就是一个专治癌症包块的穴位,还有,平时如果遇到顽固性的肌瘤和囊肿,一定要灸这个穴位。除了妇科包块,其他受寒引起的痛症也可搭配温溜穴艾灸,比如,头痛,可以艾灸列缺穴配温溜穴,有助于温通头上经脉;再比如,腹胀冷痛,可以艾灸足三里穴配温溜穴,有助于暖化肚腹之功。温溜穴:治淋巴结节、头面疮痈上文讲了,温溜穴可以治疗寒痛之证,不过,这只是它的一半功力哦!中医素有“温溜主瘰疬”的说法,瘰疬,就是我们俗称的颈淋巴结结核。那么,瘰疬是怎么来的呢?多由三焦、肝、胆等经风热气*蕴结而成,肝肾两经气血亏损、虚火内动,就可形成瘰疬。临床上,一般分成急性、慢性两类——急性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而发;慢性多因气郁、虚伤而发。可见,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都跟“热”“火”有关,要么外感风热,要么气郁化火。这种情况,也可以艾灸温溜穴。有人可能疑惑了:上文不是说了么,温溜穴是温阳穴位,若是燥热之症灸之,那不是火上浇油吗?这就是我们没有把这个穴位理解透彻的缘故。无论是从“温”来解释,还是从“溜”来解释,都可以看出温溜穴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温在寒与热之间,过寒过热皆可以温调和;“溜”代表水,水是流动的、清凉的,可以退热(一切带有“水”的穴位,如溪、河、江、海、沟等),艾灸可加速“水”的流动,让所有的阳热随水流走。温溜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的路线怎样的呢——过颈脖,连咽喉,故而,出现颈部淋巴结结核,说明大肠经肯定有郁热,艾灸温溜穴自然是给大肠经泻热的最直接方法了。那么,温溜穴为什么可以治疗疮痈肿*呢?举例说明:我们都听说过“路怒族”,开车时,一旦前方出现交通堵塞,各路车辆黑压压聚成一片,动都动不了,大家马上怨声载道,长按喇叭、别车,还会起纷争。疮痈的形成也是“交通堵塞”所致,说明气血经络堵塞了,惹得它们内讧,哪个地方起争斗,疮痈就生在哪里。整个头面部布满了阳明经,故而温溜穴正对本经的疾病阳热,可以帮助它们尽快泻掉。整个头面的疮痈肿*,如口角生疮、脂肪粒、青春痘、痤疮等,艾灸温溜穴治疗速度最快。太阳外感、腰背疼痛怎么办?专家教你一个穴位大杼穴(Dàzhù),出自《*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大腧。因本穴位置于五脏六腑各穴位之上,所以称之为大腧,又因《灵枢背腧》有言“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所以大腧穴又称大杼穴。其大者,大也,多也。杼者,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穴位定位《铜人经》记载“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可灸七壮”。《针灸学》也记载,本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有简易取穴方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本穴主治:一、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肺卫太阳经病症。《千金翼方》记载:头项痛不得顾,胸中烦急,大杼主之。《医心方》也记载:咳嗽.又:主项痛、头痛、胁满、脊痛,气满喘息,胸中郁郁,身不安席,可取大杼。《太平圣惠方》同样记载:风劳气,咳嗽,气急头痛,目眩腹痛,强项痛,左右不顾,卧不安席,取大杼。张仲景《伤寒论》载“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头痛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由此可见,大杼穴主治头项强痛、咳嗽咳痰等均属太阳病范畴。现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头项疼痛、鼻塞等相关疾病。当我们治疗风热外感、咳嗽、鼻塞时,常选用大杼穴配合曲池穴、肺腧、尺泽穴治疗,起到疏风散热、宣肺解表之功。风寒外感,我们则可选用大杼穴配合列缺、大椎穴、肺腧穴治疗,起到疏卫散寒、宣肺解表之效。至于治疗太阳病头项疼痛,可以取本穴联合风池、风府穴治疗,起到驱邪通络止痛的功效。二、骨会大杼,可治腰背疼痛。本穴为骨的会穴,是骨气聚合的地方。《难经》记载“骨会大杼”。元末滑伯仁也言“骨者髓之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陈修园也曾说“诸骨自此往下支生,故骨会大杼也”。所以大杼可调节脊柱诸骨的经气,刺激此穴可活气血,养脊柱诸骨,起到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所以腰背部疼痛常取本穴治疗。同样,本穴为督脉的别络,刺激本穴可调节督脉经气,同样起到治疗腰背部疼痛的功效。平时,我们时常按摩此穴,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胸腰椎骨质疏松等疾病。是中老年人保健的常用穴位。穴位保健一、针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扩散。(针灸学)二、灸法:本穴可灸(虽然《铜人经》也有记载,本穴不可灸)。一般选用艾柱灸,灸5~7壮,以局部温热为宜。艾条灸,一般选用雀啄灸。同时,本穴还可以选用隔附子饼灸或隔姜灸。三伏天灸亦可,一般配合大椎、肺腧治疗阳虚咳痰气喘等病症。三、按摩法,也是日常保健最常用方法。低头,手食指、中指寻得第一胸椎,就是低头后背突出的高点处,往两侧旁开1.5寸,寻得穴位,手指按揉。每日3-5分钟,以局部酸痛为宜。可以预防颈椎、腰椎相关疾病的发生,尤其适合老年保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保健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