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盲医考5解剖生理学应试指南
TUhjnbcbe - 2021/6/18 18:42:00

点上面“无障碍”了解更多咨讯,点右上更多分享给好友

第一单元:绪论:

要点一:人体的分布与器官系统:

a、人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十个局部,主要的局部有头部包括颅面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上肢包括上肢带和自由上肢两部,自由上肢又分为上臂前臂和手三个部分;下肢分为下肢带和自由下肢两部。自由下肢再分大腿/小腿和足三个部分,上肢和下肢合成为四肢。

b、人体器官与系统;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许多功能和形态相似的细胞与细胞同志共同构成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器官。人的诸多器官按功能差异,分为9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内分泌和神经系统。

要点二: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人体的轴语面:

a、解刨学姿势,人体的解刨学姿势是身体直立,两眼向正面放平时,上至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组并拢,指尖向前。

b、方位术语:在姿势的基础上,规定了表示方位的术语。

1、上和下,近颅为上近足着为下。

2、前雨后:身体腹面为浅,人体背面着为后。

3、内侧和外侧,近正中时装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这位外侧。

4、内核外: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进内腔中心着委内,原理内腔中心者为外。

5、浅和深:距离皮肤近着为浅,原理皮肤面,离人体内部中新进者为深,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和远侧,(近侧与远侧:近肩或髋者为近侧,距离肩或髋者为远侧。),上肢的尺侧和桡侧和下肢的胫侧与腓侧分别和内测与外侧相对应。

c、轴的术语;是叙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

1、垂直轴;分为上下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2、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垂直的轴。

3、冠状轴、(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上两个轴垂直的轴。

d、面的术语:人体及任意局部均可作互相垂直的三个切面。

1、矢状面:是指与前后方向,讲人体及任一局部分为左右两部的横切面。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他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半。

2、冠状面:使之与左右方向,将人体任一局部分为前后两部的横切面,此切面与水平面及矢状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又称横切面,使之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及任一局部分上下两部的平面。

要点三: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

a、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能力。

新陈代谢是反映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其本身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b、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种,

神经调节又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一是:兴奋,二是:抑制。

第二单元、运动系统:

细目一:骨学:

要点一:骨学的构造分类。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a、骨的构造:

1、骨质: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分部于骨的表面和长骨干。骨松质分布于骨的内部。

2、骨膜:

(1)、位置: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覆有鼓膜。

(2)、组成: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3)、功能:骨膜内含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及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生长和修复营养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3、骨髓:分布于长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骨髓两类。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为*骨髓,失去造血活力。但各类骨质疏松内红骨髓,终生造血。

b、骨的分类:

1、根据骨所在的部位分为三类,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2、根据骨的外形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化学成分:由有机质(骨胶原纤维素和粘多糖蛋白)与无机质(碱性磷酸钙和磷)

骨主要是有有机制和无机质两部分组成。有机质赋予骨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使骨坚硬挺实两种成分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1)、幼儿时期古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不易骨折而已发生变形。

(2)、成年人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为3—7,最为合适较坚韧;

(3)、老年人无机质比例大于成年人骨,其脆性较大,易骨折。

要点二:各部位骨的名称、位置及结构:

a、躯干骨:分为椎骨、胸骨和肋骨三部分。

1、椎骨:包廓二十六块椎骨颈椎七块,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一块尾骨,位于躯干背部正中,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轮廓和骨盆的构成,只要形成结构。

(1)、椎骨的一般形态;右前方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二者之间为锥孔。全部椎骨的锥孔上下贯通,构成容纳骨髓的椎管。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记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柱神经和血管通过,每个椎弓引起7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关节两对。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椎体较小,横突有孔,第一颈椎又名环椎,棘突特长体表易于触及。

2-胸椎:椎体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成叠瓦状排列。

3-腰椎:椎体粗壮,棘突宽而短,水平后伸。

4-骶骨:由5块骶骨追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有四对骶前孔,背面有四对骶后孔,底前底后孔均与骶骨中央的骶骨相同。底管上连着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的骶角。骶骨外侧上部分有耳状面。

5-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向上与骶骨相接,下端游离尾骨尖。

2、胸骨:属于扁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上缘有静脉切记,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类。

3、肋骨:共12对,为细长弓状扁骨,分为前后两段和中部的体,后端有膨大的肋头、肋净肋结节,肋体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

b、颅骨:共二十三块{出外中耳的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骨面颅骨两部分。

1、脑颅骨:8块,构成颅腔,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

(1)、额骨:位于额的前上方,内有额窦。

(2)、筛骨:位于颅底两框之间骨内含有许多寒气的小空腔,成筛窦。

(3)、蝶骨:距颅底中央内含有蝶窦。

(4)、枕骨:位于颅的后下方,前下部有枕骨大孔,后下部由枕外隆凸,隆凸两侧的弓形估计呈上象限。

(5)、顶骨:位于颅顶中部,左右各一。

2、面颅骨:共十五块,成对的有上颌骨,额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舍骨。

(1)、下颌骨:参与构成骨性口腔的前下和外侧部,下颌体上缘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下颌支上端后方有国土,国土上端的膨大为下颌头,下颌骨后下部称合脚,

(2)、舍骨:局下颌骨下后方。

(3)、犁骨:组成鼻中隔后下部分。

(4)、上颌骨:构成颜面的中央部,骨内有上颌窦。上颌有容纳上和牙根的牙草。

(5)、鼻骨:构成鼻背的基础。

(6)、泪骨:位于框内侧的前方。

(7)、下鼻甲:为薄而卷曲的古板,附着于鼻腔外侧壁。

(8)、颧骨:位于矿的外下方。

c、上肢骨: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

1、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内段为胸骨端,外端为尖峰段。

2、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与胸廓后外方,可分二面三元和三个角。前面为肩胛下窝;背侧有肩胛冈,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上侧延伸为尖峰,上缘外侧有浍凸,上脚平对第二类,下角平对第七类或第七肋间隙,外侧角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盂上下方分别由盂上结合盂下节。

3、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主要形态结构:1.上端;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颈、桡骨粗隆。2.下端:外侧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内面有尺切迹、下面为腕关节面。

4、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主要形态结构:1.上端:后上方的突起呈鹰嘴,前下方为雇车切忌。2.下端:为尺骨头季后内侧的尺骨茎突。

5、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1)、腕骨:属短骨,共8块。排成近逺二列。进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豌豆骨位于三角骨前面,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壮骨和沟谷。

(2)、指骨:属长骨,共14块,拇指有两节分别为进节和远节指骨,其余各指为三节,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3)、掌骨:属长骨,5块。由桡侧向尺侧为第1~5掌骨。掌骨近端为底,远端为头,中间部称体。

d、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髋骨和自由下肢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足骨两部分。

1、髋骨:属于不规则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16岁左右完全融合。三骨会合部外面为髋臼,下部有一闭孔。其他形态结构:

(1)、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只要形态结构:

1-上端;有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转子和小转子。

2-股骨体;呈圆柱形,体后面有纵行的粗线,线上端分叉延续与臀肌粗隆。

3-下端:有朋大的内测髁和外侧髁及髁腱窝,两髁侧面凸起分别称内髁河外髁。

2、髌骨:是人体最大的耔骨,位于股骨下段前面,股四头肌腱内。

3、胫骨:位于小腿内侧,主要形态结构:

(1)、上端,向两侧突出为内测髁河外侧髁。上有髁腱隆起,前面为胫骨粗隆。

(2)、下端:向下突起为内髁,外侧面有腓切忌。

4、腓骨:细长,上端稍膨大,成腓骨头;腓骨头下方缩窄为腓骨颈,下端是膨大的外髁。

5、足骨有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共二十六块骨(每侧)。它们是:七块跗骨、五块跖骨和十四块趾骨。

七块跗骨分别是距骨、跟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

跖骨是长骨,共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命名为第一至五跖骨。

趾骨共十四个,除姆趾为2节外,其余各趾均为3节。趾骨的形态及命名和指骨相同。

姆趾的骨粗壮,其余趾的趾骨细小,第五趾的远节趾骨甚小,常与中节趾骨长合。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为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车,跟骨后端隆突为跟结节;中列为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足舟骨前方的内测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头骨。

要点三:重要骨性标志:

a、躯干骨:棘突、横突、骶管裂孔、底脚、底后孔、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等件躯干骨的形态结构,类工件胸肋关节。


  脊突:有椎弓向后方或后下方伸出的骨形。督脉穴位在脊突间。


  横突:由椎弓向两侧伸出的骨形。


  骶骨裂孔:骶骨中的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为骶管裂孔。腰输穴在其中。


  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起的角叫骶角。


  骶后孔:骶骨背面的骶正中脊外侧的四个孔教骶后孔,八髎穴在其孔中。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颈静脉切记:胸骨柄上缘中间为颈静脉切记。


  剑突:胸骨体的下端。


  泪弓:胸廓前下方。

b、颅骨:颧弓、下颌骨、乳突、枕外隆突、上象限、外耳门等件露骨的形态结构。


  眶:眶口。


  眉弓:眶上缘上方横行隆起。


  颧弓:耳前方的骨形弓。


  下颌头:下颌支髁突膨大处,下关穴所在处。


  下颌角:下颌支与下颌骨相交处。颊车穴在其上。


  乳突:外耳门后方,其下成锥状。乳突前为翼风穴。


  枕外隆突:颅底外面的后跟处,枕骨下位风府穴。


  上项线:枕外隆突两旁,向乳突部延伸的骨际。其下缘有安眠穴、风池穴等。


  外耳门:颞骨外侧面的下部的一个圆形孔。其前为听宫穴。

c、上肢骨:尖峰、肩胛冈、肩胛冈上交、肩胛冈下角、原图、选骨头、尺神经沟、桡骨头、桡骨茎突、尺骨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豌豆骨等件上肢骨的形态结构。


  肩峰: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其外下方为肩盂穴。


  肩胛岗:肩胛骨背侧横脊,其上有屈垣穴,其下有天中穴。


  肩胛上角:平第二肋。


  肩胛下角:平地七肋。


  会突:肩胛骨上缘外侧有一个向前的曲指状的突起。


  肱骨头:肱骨上端朝向内后上方成半球形,其外上方是肩盂穴。


  肱骨大结节:肱骨头外侧隆起叫大结节。


  肱骨小结节:肱骨头向前方隆起的叫小结节。


  肱骨内上科:肱骨下端内侧突起,其外侧是小海穴。


  肱骨外上科:肱骨下端外侧突起其外下方是曲池穴。


  桡骨头:桡骨上端膨大处,其内侧是尺泽穴。


  桡骨径突:桡骨下端外侧向下突出部,其内侧是太渊穴。


  尺骨鹰嘴:尺骨后上方突起部,其上是天井穴。


  尺骨头:尺骨的下端为尺骨头,其内前方是神门穴。


  尺骨径突:尺骨头后内侧锥状突起部,其外是阳池穴。


  豌豆骨:位于三角骨的前方,腕掌横纹的尺侧稍下,上方是神门穴。

d、下肢骨:股骨大转子、股骨内、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跟结节。等见下肢骨的形态结构。


  髂前上脊:髂脊的前端处,其上是章门穴。


  髂后上脊:髂脊的后端为髂后上脊,其内侧是大肠输穴。


  髂脊:髋骨后部上缘肥厚而成弓形的部位。


  坐骨结节:坐骨后下部粗糙的隆起部,其下是承扶穴。


  股骨大转子:股骨颈与股骨体的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部,其后是环跳穴。


  股骨内上髁:股骨下端内侧向后膨大部,其内是阴骨穴。


  股骨外髁上:股骨下端外侧向后膨大部,其下是犊鼻穴。


  髌骨:是位于股骨下端的前面,其下是膝眼穴。


  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面的隆起部,其下三寸是足三里穴。


  腓骨头:腓骨上端稍膨大部,其内下是阳陵泉穴。


  内踝:胫骨下端突起部,其后侧是太溪穴。


  外踝:腓骨下端膨大部,其后是昆仑穴。


  跟结节:根骨后端隆突部。


  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向后突起部,其后上方为京门穴。

细目二、骨相连:

要点一:骨相连的种类: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互相连接成为骨连接。按骨连接的不同方式,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a、直接连接:分为纤维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三类。

b、间接连接;又称为关节或滑膜关节,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要点二:关节的基本构造及辅助结构:

a、关节的基本构造:为每个关节的必备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3部分。

1、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每一关节至少包括管接头盒关节窝两个关节面。关节面上被覆盖有关节软骨,其表面光滑有弹性,具有减少关节面的摩擦,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

2、关节囊:可分为内外两层。1.外层为纤维膜,后面坚韧,有致密接地组织构成。2.内层为滑膜,由宝儿柔韧的输送组织莫构成,衬贴于纤维膜的内面,其产生的滑液,不仅能增加润滑,提高运动效能,且能保证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

3、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呈负压状态,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有一定作用。

b、关节的辅助结构主要分为三类,对于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有重要作用。

1、韧带:是连接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接地组织纤维束。

2、关节盘和关节唇:

(1)、关节盘:位于两骨的关节面之间,其周原附着于关节囊。位于膝关节内的关节盘成半月板。

(2)、关节唇:附着于关节我咒怨,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

3、滑膜囊:关节囊的滑膜层突入肌腱与骨面之间,形成滑膜囊。

要点三:脊柱、胸廓、骨盆的组成及连接方式。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

a、脊柱:

1、脊柱的组成:有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椎骨连接而成。

2、脊柱连接方式:椎骨间的连接是借韧带、软骨、滑膜关节相连。椎骨间的连接又可分为椎体间的连接和椎弓间的连接。

椎体间的连接包括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

椎弓间的连接包括椎弓板、脊突、横突间的韧带和上下关节突的连接。

(1)、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为软骨盘;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两部分构成;椎间盘坚韧富有弹性,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2)、韧带:主要有:

1-前纵韧带:附着于椎体和追盘的前面具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2-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锥体的后面,有限制背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3-棘上韧带:连于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间有限制背柱前屈作用,

4-*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具有协助围城椎管,限制背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分别连结相邻棘突和横突之间的韧带,

(3)、关节:主要有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腰骶关节,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

3、背柱的4个生理弯曲。从侧面观察脊柱,可见成人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这些弯曲对增大脊柱的弹性、维持人体的重心稳定和减轻震荡有重要意义。

b、胸廓、

1、胸廓的组成、由十二块胸椎十二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2、胸廓的连接方式;主要分成肋后端的肋椎前端的连结。

构成胸廓的关节主要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肋椎关节由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组成。胸肋关节由第二至七肋软骨与胸骨构成微动关节;第一肋与胸骨柄构成不动关节;第八至十肋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接,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间连接。

3、骨盆:

(1)、骨盆的组成;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

(2)、骨盆的连接方式;主要有骶髖关节、骶棘韧带和耻骨联合。

要点四:全身重要关节的组成,特点与运动方式:

本要点内容一部分在要点三已作解析,其他内容如下;


  a、环枕关节:为两侧枕髁与环椎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的联合关节。两侧关节同时活动可使头俯、仰和侧曲。


  b、环枢关节:为环椎和枢椎间的间接连接,能使做俯、仰、侧曲和旋转运动。


  c、腰骶关节:可做屈伸和侧弯运动。由第五腰椎的下关节突与骶骨的上关节突构成

 d、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只能做轻微的屈伸活动。


  e、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尔状关节面构成,关节面凸凹不平,彼此结构十分紧密。活动范围极小。


  f、钩椎关节:在下五个颈椎体之间,由椎体上面两侧缘向上突起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相面两侧缘的陷凹所构成椎体的侧方关节,可限制其侧向运动,防止椎间盘侧突。


  g、胸肋关节:由第二至七肋软骨与胸骨相应的肋切记,属微动关节。


  h、肋椎关节:肋骨与脊柱的连接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肋头关节由肋头的关节面与相邻的胸椎椎体边缘的肋凹构成;肋横关节是由肋结节关节面与相邻胸椎的横突肋凹构成,属联合关节,运动时可使肋上升或下降,增加或缩小胸廓的前后径或横径。

i、颞下颌关节;组成: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内有关节盘。运动方式;能作开口、闭口和左右侧运动等。

j、胸锁关节;组成: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一助软骨的上面构成。特点;囊内有关节盘。运动方式;为多轴微动关节。

k、肩锁关节;组成由锁骨的肩峰的关节面构成。运动方式;为多轴微动关节。

l、肩关节;组成: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特点;关节盂浅而小,关节盂周缘有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键穿过;关节囊的上璧有啄肱韧带加强。运动方式;可作三轴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和伸,矢状轴上的收和展,垂直轴上旋内、旋外运动及环转运动。

m、肘关节、

1、组成;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复关节,包括3个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的关节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2、特点;上述3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关节囊形成桡骨环状韧带,防止桡骨头脱出。

3、运动方式;肘关节以肱尺关节为主。主要沿冠状轴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

n、桡腕关节:

1、组成;由手的舟骨。月骨和三角骨作为关节头,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窝。

2、运动方式;可作屈、伸、收、展及环转运动。

o、髋关节;

1、组成;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

2、特点;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链接股骨头凹和髋臼横韧带之间,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3、运动方式:髋关节可作屈、伸、展、收、旋内、旋外以及换转运动。

p、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1、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2、特点:

(1)、韧带主要有;髌韧带;自髌骨向下止于胫骨粗隆。腓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头。胫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上髁,止于胫骨内侧髁,两条侧韧带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时松弛,半屈膝时最松弛允许膝关节作少许旋内和旋外运动。膝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腔内,可分为前、后两条,连于胫骨髁间隆起和股骨髁间窝之间。前交叉韧带在伸膝时能防止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在屈膝时刻可防止胫骨后移。

(2)、滑膜向关节腔内突起形成花膜囊和一对翼状襞,后者充填于髌骨下方中线两侧部的空隙。

(3)、股骨和胫骨内、外侧髁骨关节面之间有一对半月板,分别称为内、外侧板月板。既可增进膝关节稳固性,又可缓冲压力,吸收震荡。

3、运动方式;主要作屈、伸运动。膝关节在半屈时,小腿可作约40°的旋转运动。

q、距小腿关节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的韧带组成,韧带均起自外踝,止于距骨及跟骨,前为距腓前韧带,中为跟腓韧带。后为距腓后韧带。

3、运动方式;踝关节能作背屈、伸、和跖屈动。距骨滑车前宽后窄,跖屈时稳定性差。

要点五、全身重要韧带的作用、


  a、前纵韧带: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b、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c、*韧带:有协助围成椎管,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d、脊上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e、脊间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f、汇锁韧带:可增强肩锁关节的稳定性。


  g、汇肱韧带:可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限制肱骨向外旋和向上脱位。


  h、骶结节韧带:围成坐骨小孔有肌肉、神经、血管穿过。


  i、骶脊韧带:有围成坐骨大孔、有肌肉、神经、血管穿过。


  j、胫侧副韧带:有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限制其内收与外展。


  k、腓侧副韧带:有增强膝关节稳定的作用,可限制其内收及外展过度。


  l、前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前移。


  m、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后移。


  n、踝关节内侧韧带:有加强内侧关节囊使之增厚而稳定。


  o、踝关节外侧韧带:可增厚外侧关节囊,加强其稳定性。

细目三、肌学、

要点一、肌的形态和构造及肌的辅助装置、

骨骼肌是运动系的动力部分,约有多块,每块肌都可视为一个器官。

a、肌的形态;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咋肌4种。

b、肌的构造、每块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肌腹有收缩能力、肌腱附着于骨骼、传导收缩力、

c、肌的辅助装置;位于肌周围具有协助肌活动、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的摩擦和保护等功能、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腱鞘可分腱纤维鞘和腱滑鞘两部分、

1、腱纤维鞘位与外层、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它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的作用.

2、腱滑膜鞘位于腱纤维鞘内、呈双层套管状、鞘的内层、脏层、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层、壁层、贴在腱纤维鞘的内面和骨面、脏、壁两层互相移行、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要点二、全身各部位骨骼肌的分群及主要作用。

a、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面肌的主要作用是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各种表情、故又称表情肌、咀嚼肌的主要作用是参加咀嚼运动。


  1、咬肌:位于面颊部,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咬肌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


  2、颞肌:位于面部,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的关节突,颞肌收缩时下颌骨可上提。

b、颈肌、颈肌位于斜方肌前缘前方的颈部、一般分为颈浅肌、颈前肌和颈深肌3组、主要肌的作用:


  1、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段。止于颞骨乳突。一侧肌收缩时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头后仰。


  2、前斜角肌:位于颈跟部,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一肋。一侧肌肉收缩时颈侧屈,两侧肌肉收缩时可上提第一肋;肋骨固定则颈前屈。


  3、中斜角肌:同前斜角肌。


  4、斜方肌:位于项部和上背部的浅层,起自枕外隆突、项韧带、颈七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肩峰和肩胛岗。该肌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提肩胛骨、下降肩胛骨、头后仰等动作。

c、躯干肌、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等、其中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前者主要有胸大肌、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内、外肌。可提、降肋骨助呼吸、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组成。按其部分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两部分、前者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主要肌的作用见下:


  1、背阔肌:位于下背部和胸后外侧,起自下六个胸椎棘突、腰椎、骶脊、髂际后部,止于肱骨小结节。该肌收缩时,可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2、竖脊肌:位于背部,起自骶骨背面和髂脊后部。就近止于椎骨和肋骨极颞骨乳突。其作用可是脊柱后伸、仰头、脊柱侧屈。


  3、胸大肌:位于胸廓的浅肌,起自锁骨的内侧、胸骨和第一至六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其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前屈。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也可提肋,助呼吸。


  4、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的浅层,起自下八个肋骨的外面,止于髂脊前部。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5、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起始与胸腰筋膜、髂脊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止于下位三个肋骨。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6、腹直肌:位于腹壁前面,起自耻骨上缘,止于剑突和五至七肋软骨前面。其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7、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六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和腹股沟韧带,止于白线。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d、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主要肌的作用:


  1、三角肌:位于肩部,起自锁骨外侧端、肩峰、肩胛岗、止于三角肌粗隆。作用是外展肩关节。屈和旋内,伸和旋外。


  2、岗上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岗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六十至一百二十度。


  3、岗下肌:位于岗下窝,起自岗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是使肩关节旋外。


  4、小圆肌:位于刚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作用是使肩关节旋外。


  5、大圆肌:位于小圆肌的下方,起自肩胛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位于肩后部,起自刚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7、肩胛提肌:位于项部,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四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上角。作用是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下角转向内。如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


  8、菱形肌:位于上背部,起自第六至七颈椎和一至四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作用是向上内提拉肩胛骨和旋转。


  9、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长头起自肩胛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桡骨粗隆。作用是屈肘,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协助屈肩。


  10、肱三头肌:位于臂后,长头起自肩胛盂下结节,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止于尺骨鹰嘴。作用是伸肘,兼后伸和内收。


  11、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于髂筋束和股骨的臀际粗隆。作用是伸髋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


  12、臀中肌:位于臀部,起自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是髋关节外展、旋内、旋外。

e、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主要肌和作用:


  1、梨状肌:位于臀部,起自骶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是外旋、外展髋关节。


  2、扩筋膜张肌:位于大腿前外侧,起自髂前上脊,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是屈髋。


  3、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止于股骨小转子。作用是屈髋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4、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起自十二肋和髂脊,止于腰椎横突。作用是一侧收缩使同侧腰侧屈,两侧收缩腰后伸。


  5、缝匠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上脊,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是屈髋、屈膝,屈膝位时可旋内。


  6、股四头肌:股四头肌由四块肌肉组成,极股直肌,起自髂前下脊;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粗线的内外侧;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的前面,止于胫骨粗隆。作用是伸膝、股直肌可屈髋。


  7、股二头肌:位于股后部外侧,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止于腓骨头。作用是屈膝伸髋,屈膝时小腿可旋外。


  8、半腱肌:位于股后内侧,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段内侧。作用是屈膝伸髋,屈膝时小腿可旋内。


  9、瓣膜肌:位于股后内侧深面,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作用是屈膝伸髋,屈膝时小腿可旋内。


  10、腘肌:位于腓肠肌两头的深面,起自股骨外侧髁后面,止于胫骨上端后面。作用是屈膝,使小腿旋内。


  11、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腓肠肌的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止于跟骨结节。作用是踝关节直屈和屈膝;站立时固定踝、膝关节,维持站姿。


  12、胫骨前肌:位于小腿前侧,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契骨和第一跖骨底。作用是踝背屈和内翻。


  13、胫骨后肌:位于小腿后面深层,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止于脚底舟骨极契骨。作用是脚直屈和内翻。


  14、腓骨长肌:位于小腿外侧,起自腓骨外侧面,止于脚底契骨内侧和第一跖骨。作用是脚外翻和直屈。


  15、腓骨短肌:位于小腿外侧,起自腓骨外面,止于第五跖骨粗隆。作用是脚外翻和直屈。

要点三、人体主要骨骼肌的位置、起步及作用

1、咬肌和颞肌:咬肌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主要作用、二者收缩时上提下颌骨.

2、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皮下、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主要作用、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相收缩可使头后仰。

3、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位于颈椎两侧、均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一助、二者与第一助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主要作用。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肋助深吸气.

4、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项椎及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肩峰和肩胛冈、主要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5、背阔肌:全身最大的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崉及髂?后部等处、止于肱骨小结崉、主要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6、肩胛提肌: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主要作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

7、竖背肌(骶棘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3群肌束,就近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到颞骨乳突。主要作用;使背柱后伸和仰头、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8、胸大肌: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半侧、胸骨和第一~6肋软骨等处、肌束聚合向外、止于肱骨大节嵴、主要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引体向上及提肋助吸气。

9、腹前外侧群肌

(1)、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起自耻骨联合至耻结节上缘、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

(2)、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均为阔肌。由浅入深位于腹前外侧部、四对肌构成腹前外侧壁、主要作用保护腹腔脏器、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以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能使背柱前屈、侧屈于旋转、还可以降肋助呼气

10、三角肌:位于肩部、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壑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主要作用、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11、冈上肌: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肩胛骨的冈上窝、肌束向外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主要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12、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发节结的中部、主要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13、小圆肌: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主要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14、大圆肌:位于小圆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主要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15、肩胛下肌: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主要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16、肱二头肌:属于臂肌前群、呈梭形、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起自肩胛骨啄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成一个肌腹。止于桡骨粗隆。主要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17、肱三头肌:属于臂肌后群、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三个头向下以一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主要作用、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以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18、臂大肌:位于臂部浅层、起自额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骼胫束和股骨的臂肌粗隆、主要作用、使髖关节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

19、臂中肌:前上部位于皮下、后下部位于臂大肌的深面、起自骼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主要作用、使髋关节外展、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

20、梨状肌:起自盘内骶骨前面。纤维向外出坐骨大孔达脊部止于股骨大转子、只要作用、外旋、外展髋关节。

21、阔筋膜张肌:位于髋关节外上方、起自髂前上棘、于大腿上部移行为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紧张阔筋膜并屈大腿。

22、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会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主要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可使躯干前屈。

23、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于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主要作用、屈髋关节和膝关节。

24、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额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肌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内、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髋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线为髋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25、股二头肌、位于股后部的外侧。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会合后、以长腱止于腓骨头.

26、半腱肌和半膜肌:位于股后部的内侧、均起自坐骨结节、分别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胫骨内侧髁的后面。主要作用、股骨后群3块肌均可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27、小腿3头肌:位于小腿后群浅层、浅表面的两个头称*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深层的头是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三个头汇合、肌束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关节、主要作用、屈膝关节、使踝关节跖屈、在站立时、能踝固定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28、胫骨前肌:为小腿前群肌、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骨和第一跖骨、主要作用、使足内翻和踝关节背屈。

29、胫骨后肌:位于小腿后群深层、起自小腿骨后上部、止于足舟骨、主要作用、使足内翻踝关节跖屈。

30、腓骨长肌和*骨短肌;为小腿外侧群、两肌皆起自腓骨外侧面、长肌起点较高、并掩盖短肌、两肌的*经外踝后方转向前、短肌腱止于第5跖骨粗隆、长肌腱止于内侧*骨和第一跖骨底、主要作用,使是外翻和踝关节跖屈.


  要点4、腕、膝、踝关节等处肌腱的位置:


  a、腕关节:

1、腕关节前群浅层肌有:桡侧腕屈肌肌腱、掌长肌肌腱、尺侧腕屈肌肌腱、指浅屈肌肌腱。

深层有:拇长屈肌肌腱、指伸屈肌肌腱。


  2、腕关节后群肌肌腱有:

浅层,桡侧腕长深肌肌腱、桡侧腕短深肌肌腱、指深肌肌腱、小指伸肌肌腱、尺侧腕伸肌肌腱。

深层有:拇长展肌肌腱、拇短伸肌肌腱、拇长伸肌肌腱、四指伸肌肌腱。


  b、踝关节:前群肌腱有:

筋骨前肌肌腱、指长伸肌肌腱、拇长伸肌肌腱。

外侧裙有:腓骨长肌肌腱、腓骨短肌肌腱。

后群浅层有:小腿三头肌肌腱。

深层有指长肌肌腱、拇长屈肌肌腱、筋骨后肌肌腱。


  c、膝关节:

前群有,缝匠肌肌腱、股四头肌肌腱。

内侧群有,股薄肌肌腱。后群有股二头肌肌腱、半健肌肌腱、办膜肌肌腱。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

细目一:消化系统总论:

要点一、胸部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a、胸部的标志线、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做的垂直线。


  2、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做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所做的垂直线。


  4、腋前线:沿腋前壁向下所做的垂直线。


  5、腋后线:沿腋后壁向下所做的垂直线。


  6、腋中线:沿腋前后线之间的连线的中点所做的垂直线。


  7、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所做的垂直线。


  8、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做的垂直线。

b、腹部的分区:有两种分区法。

1、四线九区、通过两肋弓最低点的横线、通过两个耻骨结节的横线、通过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两条垂线、九区依次为、左季肋区、腹上区、右季肋区、左外侧区、脐区、右外侧区、左髂区、腹下区、右髂区。

2、临床上、通过前正中线和过脐的水平线分为四区、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

要点2、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迂回曲管道、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在乳糜管周围有毛细血管网。

b、大肠: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米、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4部。

c、
  阑尾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六至八cm。其下端为盲肠,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在回盲口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壁,称为回盲瓣。此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也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回肠。

阑尾: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盘缘进入盆腔内、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点为标志。

d、小肠的运动形式:小肠的肌膜层由平滑肌组成,可分为内环、外纵两层。环肌、纵肌交替收缩,推动小肠内容物逐渐下移。

小肠的主要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紧张性收缩、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

e、吸收方式:

1、糖的吸收、糖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主要通过小肠的毛细血管主动吸收入血液。

2、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主要通过小肠的毛细血管主动吸收入血液。

3、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后、主要以淋巴途径吸收为主。


  4、水分的吸收:水分主要有小肠吸收。

细目3、消化腺、

要点一、肝。胆、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输胆管道的组成:

a、肝的形态、位置: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隔面、脏面和下缘、借隔面的镰状韧带、将肝分为左、右两叶、肝脏面中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肝门、肝门的右前方为胆囊窝、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前面大部分被胸廓所掩盖!仅在腹上区左、右助弓间少部分直接腹前壁。

b、胆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呈长梨形、分底、体、颈和胆囊管4个部分、胆囊位于肝的胆囊窝内、胆囊低的体表投影位置在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侧肋弓相交处。

c、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胆汁中与消化、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其作用:

1、激活胰脂肪酶、加速他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2、乳化脂肪、使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增加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利于消化、卵磷脂、胆固醇也有相同的作用。

3、与脂肪酶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4、促进脂容性维生素的吸收。

d、输胆管道的组成:由肝内小叶间胆管逐渐汇合成肝左管、肝右管、两管出肝后汇合成肝总管、续而与胆囊汇合成胆总管

要点二:胰的形态、位置及胰管的开口部位、胰液的重要成分及作用:

a、胰的形态、位置及胰管的开口部位、胰是一个狭长形的腺体、略呈三菱形、横卧于腹后壁,约平1.2腰椎、分头、体。尾3部。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b、胰液的重要成分及作用:

1、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2、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互相作用可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第四单元、呼吸系统、

细目一、肺外呼吸道、

要点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由肺外呼吸道和肺组成、肺外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

要点二: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喉的结构:

a、鼻旁窦:鼻腔周围某些颅骨内含空气空腔、于鼻腔相通、鼻旁窦共4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额窦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碟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b、喉:以软骨为基础、由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而成既是呼吸管道也是发音的器官。

要点三:气管的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a、气管的结构:由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蒂组织构成。

b、左、右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前者相对细而长、较水平、后者相对短而粗、较垂直、故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侧。

要点四】呼吸过程、呼吸运动、肺活量和肺通气量:。

a、呼吸过程:包括4个环节:

1、肺通气、既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泡的过程。当肺内压低于一至二毫米时空气进入肺,及吸气,高于一至二毫米时产生呼气,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时,停止呼吸。

2、肺换气、既肺泡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3、血液对气体的运输。

4、组织换气、既组织细胞于血液见的气体交换

b、呼吸运动、由呼吸肌舒缩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的活动、又称为呼吸运动。

c、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作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总量称肺活量。

d、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量。

细目二:肺:

要点一、肺的位置及形态、肺上、下界的体表投影:

a、肺的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分居膈之上方和纵膈两侧

b、肺的形态:肺大致呈圆锥形、由于膈的右侧份较左侧为高以及心脏位置偏左。故右肺较宽短、左肺较狭长、肺具有一尖一底。肋面、纵隔离面中央有肺门、其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分为上、中、下3叶。

c、肺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肺的上界即肺尖、钝圆、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在锁骨内侧1/3段向上突至锁骨上方达2.5厘米下界为平静呼吸时、锁骨中线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于第8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

要点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a、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虽然气体交换的部位不同、但气体交换的原理相同、都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实现的。气体分子从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扩散,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

b、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气体扩散的速度、

2、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

3、通气/血液比值。

也就是: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

c、氧的运输形式:1)物理溶解、2)化学结合、与血红蛋白结合、是O2的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占血液运输O2总量的98.5%

d、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1)物理溶解、2)化学结合有两种:一是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二是碳酸氢盐形式运输、这是血液运输CO2的主要形式、约占CO2运输总量的87%。

第五单元、泌尿系统:

细目一、肾、

要点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4个部分组成。

要点二:肾的形态、位置及基本组织结构

a、肾的形态:形似蚕豆、左右各一、肾分内。外两缝、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等出入。

b、肾的位置:肾位于背柱的两侧贴于腹后壁、左肾在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因受肝脏的影响。右肾较左肾低1~2厘米。

c、肾的基本组织结构:肾实质是由许多肾单位和集合管组成。其中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和血管。

1、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基本单位。每个肾约有万到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肾小体:位于皮质内。包括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

(2)、肾小管:是一条长而弯曲的管道,连接肾小囊,根据肾小管结构不同。分析近端小管、细端和远端小管3部。近端及远端小管均包括曲部和直部。

2、集合管:是一些直的小管。接受许多肾单位的远端小管曲部的汇入、使管径逐渐变粗,最后汇成乳头管。

要点三:尿量的正常值及多尿,少尿的概念;尿生成的过程、

a、尿量的正常值及多尿、少尿的概念:

1、正常成人一昼夜尿量约为0~毫升、

2、每昼夜尿量经常超过毫升时、称为多尿;

3、在~毫升之间称为少尿;

4、低于ML时。称为无尿。

多尿可因水分丢失过多而发生脱水、

少尿或无尿可使代谢产物蓄积体内、形成氮质血症和水盐代谢紊乱、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b、尿生成的过程:尿在肾单位及集合管生成、其过程包括3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细目二:输尿管、膀胱及尿道:

要点一、输尿管的3处狭窄、膀胱的形态、位置及膀胱三角、女性尿道的特点、

a、输尿管的3个狭窄部:

1、肾盂与输尿管道移行处;

2、与盛血管交叉处;

3、输尿管壁内段。这些狭窄处常是输尿管结石的滞留的部位。

b、膀胱的形态、位置、空虚的膀胱呈三棱椎体形、分尖、体、低和颈4部、成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盘的前部、前方为耻骨联合、男性后方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女性后方为子宫和阴道、膀胱三角指膀胱低内面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或三角区,此处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c、女性尿道的特点:较男性尿道短、宽、且较直、易感染。

要点二:尿的排放、

尿在肾脏持续生成。并且不断送人肾盂及输尿管、通过输尿管的蠕动进入膀胱、膀胱的功能是暂时储存尿液和参与快速排尿。


  排尿反射: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是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为盆神经的传入纤维;排尿触及中枢在脊髓低段;传出神经为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和阴部神经;效应器是膀胱憋尿肌和尿道括约肌。膀胱内尿增至四百至五百毫升,内压超过零点九八K.PA时,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低段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也传到脑干和大脑皮层反射高级中枢,从而产生尿意。

第六单元:生殖系统:

细目一;男性生殖系统:

要点: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男性生殖系统包括内生殖系统和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内生殖器由生殖器输送管道和附属腺体组成、男性尿道为排尿和排精的管道、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睾丸产生的精子、先储存于附囊内、当射精时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液参与组成精液、供给精子营养并有助于精子的活动。

男性激素主要是睾丸酮、其生理作用:

1、促进男性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

2、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骨骼。肌肉和生殖器官的蛋白质合成。因而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维持正常的性欲。

4、促进精子的发育和成熟。

5、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细目二:女性生殖系统:

要点: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女性生殖器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由生殖腺和输送管道组成、外生殖器即女阴、卵巢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构成的卵子突破卵巢表面的生殖上皮排至腹膜腔、再经输卵管腹腔进入输卵管、在管内受精后移至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发育成为胎儿、成熟的胎儿在分娩时、出子宫口径阴道娩出、卵巢分泌多种激素。其中主要的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另有少来那量的雄激素。

a、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女性附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

2、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合成大量糖原、糖原分解成乳酸后、减低阴道PH值、增强阴道抗菌能力。

3、增强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收缩。

4、使子宫颈口松弛、宫颈液分泌增加。

5、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钠于水的保留及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b、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子宫内膜增殖变厚、血管及腺体增生、并引起腺体分泌。

2、抑制子宫及输卵管平滑的运动、降低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3、减少子宫颈黏液分泌、刺激机体产热。

4、与雌激素一起、促进乳腺腺泡及导管发育。

第七单元、循环系统、

细目一:总论、

要点: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

a、心血系统: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b、淋巴系统;是脉管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系统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

细目二、心:

要点一:心的位置。外形、心腔的入口及出口

a、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内、约三分之一在身体正中的右侧、三分之二在正中线的左侧。

b、心的外形:近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大约等同于人的拳头大小。

c、心有4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1、右心房:人口为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

2、右心室: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缘有三尖瓣。出口为肺动脉口。周缘有肺动脉瓣、

3、左心房:入口有4个肺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口、

4、左心室:入口为左房室口、口周缘有2尖瓣;出口为主动脉口,周缘有主动脉瓣。

要点二:心的传导系统、体表投影、血管。

a、心传导系统:位于心壁内、主要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b、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可用下列4点及其他连线表示;左上点、在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右缘约1CM左下点。在左侧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右下点。在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

c、心的血管:心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心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口回流到右心房、

要点三:心动周期、心脏射血与充盈的过程、心肌的生理特性。

a、心动周期:心脏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分钟心动周期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正常人按静状态时的心率为60-次每分钟。平均为75次每分钟。心动周期为0.8秒。

b、心脏身血与充盈的过程,以左心室为例,心脏射血过和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心脏充盈过程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充盈期,心肝泵血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心瓣膜的开闭,而心瓣膜开闭又取决于心瓣膜两侧压力大小,心内压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心室的舒缩活动。

c、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前三者为电生理特性,后者为机械特性。

细目三:动脉:

要点一:主动脉及肺动脉的主要分支:

a、主动脉的主要分支: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由左心室发出,先斜向右上,再变身左后,沿脊柱左前方下行,穿膈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决动脉,依其行程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又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1、升主动脉主要分支:左、右冠状动脉。

2、主动脉弓主要分支:在主动脉弓的凹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劲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3、胸主动脉主要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类,壁支主要是肋间动脉9对,行于第三-11肋间隙内:肋下动脉1对,沿第12肋下缘行走,脏支主要有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

4、腹主动脉主要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类,壁支主要是腰动脉瘤。脏支分为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两种。成对的脏支主要有3对,肾动脉,肾上腺中动脉,睾丸动脉,不成对的脏支主要有3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b、肺动脉的主要分支:起自右心室,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要点二:身体各部位的动脉主干:

a、颈总动脉:为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b、锁骨下动脉:左侧起于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主要分支有椎动脉,胸郭内动脉和甲状颈干。

c、腋动脉:为上肢的动脉主干,于第一肋骨外缘处肋骨下动脉,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胧动脉,沿胧二头肌内侧缘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d、髂总动脉:到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移行为股动脉。

e、股动脉:为下肢的动脉主干,在股三角内下行,移行为腘动脉,腘动脉约至腘窝下角处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后动脉沿小腿后群肌间下行,以内踝后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二终支。胫前动脉沿小腿外面下行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

要点三: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a、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我国成人在安静时收缩压为12.0~17.3KPa(90~mmHg),舒张压为8.0~12.0KPa(60~90mmHg),脉压为4.0~5.3KPa(30~40mmHg)。临床上动脉血压的习惯记录方式是收缩压/舒张压。

b、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细目四:静脉:

要点一:上、下腔静脉系统的组成:

a、上腔静脉系统:主干为上腔静脉,它借各级属支主要收集膈以上上关身的静脉血,最后注入右心房。

要点二:门静脉系统的组成:

肝门静脉是肝门静脉系的主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肠系膜下静脉常注入脾静脉,门静脉向右上行至肝门下,分左、右两去分别入肝左叶和肝右叶,门静脉收集腹腔内不成对脏器(肝除外)的静脉血。

要点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a、心脏收缩力,

b、重力和体位,,

c、呼吸运动,

d、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细目五:血液:

要点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及血浆蛋白的功能:

a、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功能: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是血液中无一定形态的液体部分,血液具有物质运输,调节功能和防御保护,维持内环境稳态等重要功能。

b、血浆的成分及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的成分主要有大量的水和多种化学物质,如无机盐、蛋白质、非蛋白有机物等。血液蛋白是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总称,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其总量为60-80克每升。白蛋白分子量小而数量多,对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水平衡等起重要作用,球蛋白主要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两者都与物质运输有关,而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数量最少,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

要点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

a、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及功能: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正常男子红细胞数为4.0~5.5乘10的12次方/L(每毫升~万个);

成年女子为3.5~4.5乘10的12次方/L(每毫升~万个);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男性为~g/L(每百毫升血液中为12~16g),

成年女子为~g/L(每百毫升血液中为11~14g)。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血液的酸碱度变化起缓冲作用,这两种生理功能均由经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完成。

b、白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白细胞总数为4.0~10乘10的9次方/L(0~0O个/毫升)。

其中中性粒细胞约占60%,

淋巴细胞占30%,

单核细胞约占6%,

嗜酸性粒细胞约占3%,

嗜碱性粒细胞约占1%。

各类白细胞均参与机体的防御,但不同的白细胞又各自有其特点。

1、中性粒细胞:吞噬外来的微生物,吞噬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等。

2、单核细胞:吞噬的颗粒,参与免疫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抑制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

5、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及与体液免疫。

c、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血小板数量为(-)X10的9次方每升。血小板能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止血。

要点三:血量及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

a、血量及输血原则: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临床上输血都要求输同型血液,并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次侧为不凝集者方可输血。在紧急情况下,找不到同型血液时,则可按献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雪灾血清所凝集的原则,即主侧不凝集者可允许少量,缓慢地输血。

b、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

:根据红细胞膜所含血型批原,即凝集原的不同或有无,将血液分为4个基本类型,

1、凡红细胞膜只含A型凝集原的为A型,

2、只含B型凝集原的为B型,

3、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

4、无A,B两种凝集原的为O型。

要点四:微循环的血液通路及功能:

微循环的3条通路及功能:

a、迂回通路,其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交换又称营养通路;

b、直捷通路,其功能主要是保证回心血量;

c、动静脉短路,其功能主要是调节体温。

要点五:降压反射: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通过颈动脉室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使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从而使动脉血压回降,由于这一反射是由血压升高引起,反射结果为血压下降,故又成减压反射,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缓冲动脉血压的几句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细目六;淋巴系统:

要点一:脾的位置及形态: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左侧与隔之间,相当于左侧第9肋至第11肋的深面,其长轴于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脾胃扁椭圆形或扁三角形的实质性器官,可分为前,后两端,上下两缘,脏面和膈面。

要点二:全身主要淋巴结的位置:

a、头部的淋巴结;头部的淋巴结多位于头颈交界处,有后向前依次有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淋巴结等。

b、颈部的淋巴结;分为颈前和颈外侧两组。

c、上肢淋巴结;其中肘淋巴结位于肘窝和肱骨内上侧附近;腋淋巴结位于腋窝内腋血管及其分支周围。

d、下肢淋巴结;腘淋巴结浅组分布于小隐静脉末端附近,深组位于腘血管周围。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上,下两组,上组沿腹股沟韧带排列,下组位于大隐敬拜末端周围,腹股沟淋巴结位于股静脉根部周围。

要点三、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深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系统回流入静脉,因此,淋巴循环可被是为血液循环的一个侧支,其生理意义;

a、参与调解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b、回收蛋白质;

c、运输脂肪,脂溶性维生素;

d、参与机体的防御屏障功能。

第八单元,感觉器官:

细目一:视器:

要点一:眼球壁的结构及眼球内容物:

a、眼球壁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于视网膜,

1、纤维膜(外膜):

(1)、角膜;前六分之,无色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

(2)、巩膜;后六分之五,厚而坚韧乳白色,不透明。

2、血管膜(中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3部分。

3、视网膜(内膜);包括感光细胞(视锥细胞,视纤维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

b、眼球内容物;包括3部分

1、房水;位于角膜,晶状体和睫状体之间,功能:营养

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折光。

2、晶状体,位于虹膜于玻璃体之间,形态,双凸镜状,无色透明。

3、玻璃体,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填于晶状体于视网膜之间。

要点二:眼福器的组成:

眼福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等。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细目二:前庭蜗器:

要点: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

a、外耳

1、耳郭,收集声波

2、外耳道,外耳门到鼓膜之间的管道。呈“S”。

3、鼓膜,位于外耳道于鼓室之间,椭圆形,向前,下,外倾斜。

b、中耳:

1、鼓室,位于颧骨岩部内含气的小腔,内容物有3块听小骨(锤骨,镫骨,)

2、咽鼓管。

3、乳突室和乳突小房。

c、内耳;位于颧骨岩部内,鼓室内侧壁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

1、骨迷路分为‘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2、膜迷路分为;蜗管,球囊和椭网囊,膜半规管。

第九单元,神经系统:

细目一:总论:

要点一: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常用术语:

a、神经系统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及内脏神经。其中内脏神经分为内脏感觉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后者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复交感神经。

b、常用术语:

1、神经核于神经节。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团块或柱,称为神经核。在周围神经元的胞体聚集处称为神经节。

2、灰质于皮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生呈灰色,称为灰质,分布于端脑,小脑表面的灰质层,称为皮质。

3、白质与髓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剑鞘含类脂质,在新鲜标本上呈白色,称为白质。分布在大小脑的深面的白质,称为髓质。

4、纤维束与神经。神经元的突起常集中成束,在周围部称为神经。在中枢内起止与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元的突起集中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5、网状结构;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元的细胞。这种结构称为网状结构。

要点二: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a、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树突;每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具有接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的功能。轴突;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亦称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传向另一个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b、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性,

3、绝缘性,

4、相对不疲劳性。

细目二:中枢神经系统:

要点一:脊髓的位置及内部结构。脑的分布,脑干的位置,外形及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及功能。间脑的分部,端脑的外形,分叶,内部结构及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a、脊髓:

1、脊髓的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三腰椎下缘。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有两个膨大。六条纵沟和一个圆锥(脊髓圆锥)

2、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内部,白质在周围。

(1)、灰质可分为3部分,

1-前角,主要为运动神经元,通称为前角运动细胞。其轴突经前根河脊神经直达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

2-中间带。从第一胸节段到四散腰节段。中间带想外侧突出的部分成为侧角。是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在髓第2到4节段中间带外侧部有副交感神经元、

3-后角,吼叫细胞主要接受后根的各种感觉纤维,其轴突进入对侧或同侧的白质形成上行纤维束,将后跟传入的圣经冲动传导到脑。

(2)、白质可分为6索:每索都由不同的上行或下行的纤维束所构成。

1-后索。由上行传导束组成。内侧部为薄束。外侧部为楔束。薄束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楔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两束都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外侧索。上行传导束主要有脊髓丘脑侧束。它起自后角固有核,轴突越过白质前连合到对侧的外侧索。上行至丘脑。传导痛觉及温度觉。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起自大脑皮质。下行到延髓时交叉到对侧。止于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起自大脑皮质,在延髓不交叉。一般只下行到颈髓和上胸髓。皮质脊髓前束的纤维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细胞。管理骨髓肌的随意运动。

(3)、脊髓的功能。具有传导与反射功能。

b、脑的分部:分为端脑。间脑。小脑,脑干4部分。其中脑干自下而上分为延髓,脑桥,中脑。

c、脑干:

1、脑干的位置: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平枕骨打孔处于与脊髓相续。上接间脑。

2、脑干的外形:腹侧面的前正中裂上部两侧各一纵行隆起。称锥体。锥体下方形成锥体交叉。延髓背侧面下部优两对隆起。内侧的称薄束结节。内有薄束核。外侧的称楔束结节。内有楔束核。下方的称下丘,是听觉反射中枢。

脑神经供12对。与脑干相连的有10对,其中,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与中脑相连。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与脑桥相连。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与延髓相连。

3、脑干的内部结构:包括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脑干纤维和脑干网状结构。

(1)、脑神经包括:

1-躯体运动核。分布到头颈部的脊髓肌,管理其随意运动。

2-内脏运动核。皆属副交感核,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躯体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的躯体感觉纤维。

4-内脏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的内脏感觉纤维。非脑神经核;薄束核和楔束核,位于延髓背面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内,接受薄束核楔束的纤维。它是传导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胞体所在地。黑质;是紧靠大脑脚底的灰质带,是含黑色素的细胞团。细胞内富含多巴胺,黑质的多巴胺缺乏可导致运动减少,肌张力过高,震颤等症状。

(2)、脑干的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和内侧丘系。

(3)、脑干的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央区域还有较分散的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在有神经细胞,这个区域成为脑干网状结构。鱼鱼躯体,内脏及觉醒等多种功能活动。

d、小脑;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解肌张力,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e、间脑:位于脑干与段闹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仅部分腹侧露于脑底。间脑主要包括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3部分。

f、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左右半球之间的裂隙为大脑纵裂,裂底有链接两半球的横行纤维,称为胼体。

1、大脑半球的外形与分叶;大脑半球被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分为5个分叶: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额叶在外侧沟以上和中央沟之间,顶叶在中央沟于顶枕沟之间。枕叶在顶枕沟以后,颞叶在外侧沟以下,岛叶在外侧沟的深处。

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表层为大脑皮质,内部为白质,白质内埋有基底核。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躯体运动中枢,是随意运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2-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此中枢接受背侧丘脑发出的纤维管理躯体浅。深感觉.

3-视觉中枢:在枕叶内侧面的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4-听觉中枢:在颞叶和颞横回。每侧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听觉冲动,

5-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通常只存在于一侧半球上。一般认为习惯用右手的人的语言中枢在左侧半球。因此将这种管理语言和劳动技巧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其内有说话,书写和阅读等语言中枢。

6-运动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7-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管理上肢及和手肌的运动区,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顶叶的角回,

8-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在颞上回后部。

(2)、基底核:埋藏在大脑底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等。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

(3)、大脑白质:又称为大脑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维构成。分为3类:

1-连和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横行纤维,其最主要为胼肢体,

2-联络纤维:同侧半球皮质各部分间相互联系的纤维;

3-投射纤维,;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大都经过内囊。

(4)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3部分。经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额桥束,经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有皮质核束。经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在后肢的后分有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

要点二: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投射规律;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全身体表感觉主要投射到中央后回,称为第一感觉区,它具有以下投射规律:

a、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感觉投射到对侧中央后回,但头面部感觉是双侧性投射。

b、投射区具有一定的分别规律:总体来说是倒置安排,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是正立的。

c、各代表区域的大小与感觉灵敏程度成正比:灵敏性愈高分辨愈精细的部位,投射代表区愈大。

d、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来完成的。

1、锥体系及其功能:锥体系一般是指由皮层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组成。锥体系的主要功能:发动随意运动完成精细活动。

2、锥体外系及其功能:由皮层发出,除锥体系外的所有下行传导通路。均属锥体外系。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维持一定姿势。

细目二:周围神经系统:

要点一:颈丛,臂丛,骶丛,腰丛的组成及重要分支的支配范围:

a、颈丛:由第1到4颈神经前支组成。主要分支有膈神经,: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分布于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

b、臂丛:由第5到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其重要分支主要有以下5个。

1、腋神经: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2、肌皮神经: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

3、正中神经: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的屈肌。拇收肌以为的鱼际肌。第12蚓状肌以及掌心,鱼际,桡侧3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

4、尺神经: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手背吃侧半合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吃侧半掌面的皮肤。

5、桡神经:皮支分布于前臂背面皮肤,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和前臂的伸肌。

c、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到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组成。

主要分支:

1、闭孔神经,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大*内侧面皮肤,

2、股神经:肌支支配骼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皮支管理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皮肤,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

d、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组成,主要分布:

坐骨神经,分布于大腿肌后群及髓关节。

(1、胫神经:分布于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

(2、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分布于腓骨长,短肌。小腿外侧。足青及第2到5趾骨的皮肤。腓深神经分布于小腿肌前群,足背肌肌第1到2趾相对缘皮肤。

要点二:胸神经前支的分别规律:

胸神经前支:共12对,分布于肋间肌,囊肌前外侧群,胸,腹壁皮肤及胸,腹膜壁层,入T2相当胸骨角平面,T4相当于乳头平面,T6相当剑突平面,T8相当肋弓平面,T10相当于脐平面,T12则分布于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

要点三:脑神经的分布范围:

a、嗅神经:分布于上鼻甲上部好鼻中隔上部黏膜内,传导嗅觉。

b、视神经:分布于视网膜,传导视觉冲动。

c、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支配上直,下直,内直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以及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d、滑车神经:为运动性神经。支配上斜肌。

e、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发出3条分支,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感觉纤维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齿,脑膜等。传导痛,温,触等多种感觉。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

f、展神经:属于躯体运动性,支配外直肌。

g、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支配面肌的运动,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肌鼻,腭的黏膜腺的分泌及舌前三分之二味蕾。

面神经损伤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肌瘫痪,具体表现有:

1、伤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鼻唇沟变平坦。

2、发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时,唾液常从口角漏出。

3、角膜反射消失,

4、听觉过敏。

5、舌前部味觉丧失。

6、角膜干燥。

h、前庭窝神经(位听神经):属于特殊躯体感觉性。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蜗神经传导听觉。前庭蜗神经的损伤表现为伤侧耳聋和前庭的平衡功能障碍。

i、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支配腮腺的分泌及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蕾。管理咽,舌后三分之一,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以及劲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肌耳后皮肤。

j、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主要分布于心,气管,食管及胃,脾,小肠,盲肠,横结肠,肝,胰和肾等大部分腹腔脏器。

k、副神经:支配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l、舌下神经:主要有躯体运动纤维组成。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同侧半舌肌瘫痪,继而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舌则偏向健侧。

细目四:自主神经系统:

要点一:自主神经的功能;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的区别:

a、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内脏神经,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b、躯体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打的差别。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核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

3、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内脏运动系统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过两个神经元。

4、躯体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从再分支至效应器。

5、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而内脏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要点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内脏运动神经,常共同支配一个器官,形成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但各有特点。

a、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

b、周围部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节)和脊柱前方(椎前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索支配的器官附近(器官旁节)或器官壁内(器官内节)

c、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组成突触,而一个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组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的作用范围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则较局限。

d、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别范围较广,除至头颈部,胸,腹腔脏器官外,尚遍及全身血管,腺体,竖毛肌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物质均无复交感神经支配。

e、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交感与复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既是互相抗拒又是互相统一的,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强加快,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消化管蠕动减弱,瞳孔开大;而副交感神经则使心跳减缓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消化管蠕动增强,瞳孔缩小等。

细目五: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要点一:本体(深)与粗体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入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由3级神经元组成。

a、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薄束,楔束后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线与对侧纤维交叉后在中线两侧上行,止于背侧丘脑。

c、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发出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到中央后回合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要点二:痛温觉、粗略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皮肤、黏膜的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和压觉的冲动,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a、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内,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跟进入脊髓上升1-2节段,主要止于后角。

b、第二级神经元:主要是后角神经元,它们发出轴突,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前束,向上经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c、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发出的轴突形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支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要点三,椎体系:

椎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其轴突组成锥体束下行,止于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a、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椎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经内囊后肢下行至延髓椎体下端,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脊髓侧索内下行,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对侧的四肢肌,称皮质脊髓侧束。在延髓椎体,皮质脊髓束小部分未交叉到对侧,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

b、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经内囊膝部下行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运动核和舌下神经核,分别支配对侧面下部的面肌和舌肌。

第十单元:内分泌系统:

要点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组成。

要点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a、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b、激素的高效能作用。

c、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要点三:全身重要内分泌器官的位置及重要激素的作用:

a、垂体:位于颅底蝶骨的垂体窝内。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1、腺垂体:分泌生长素,促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等。

(1)、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可促进物质代谢,

(2)、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

(3)、促黑素:促进皮肤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

(4)、促激素:促进靶腺的发育和分泌。

2、神经垂体:储存,释放下丘脑的激素(加压素,催产素)

b、甲状腺: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部的两侧,上平甲状软骨中点,下至第6气管软骨,后方平对第5到7颈椎。功能: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基础代谢和生长发育,有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

c、、甲状旁腺:分为上下两对,上一对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猴缘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下一对甲状旁腺多位于甲状腺下动脉附近。功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

d、、肾上腺:位于肾上端的上内方,分为皮质核髓质两部分

1、皮质:分泌皮质激素调节水,盐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亦分泌性激素。

2、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须,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血压上升。


  胃肠激素:位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脑胃钛)其中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心房钠尿钛:位于心房肌细胞内。能利钠、利尿、舒血管和降低血压。


  前列腺素: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与体液中的一种激素,属于局部激素。

以上资源有网友天贤搜集整理,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激活下面启明店公众名片,选择

1
查看完整版本: 盲医考5解剖生理学应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