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江苏大学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期末复
TUhjnbcbe - 2021/6/17 2:19:00

主要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

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研究,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的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标本采集方法不同,分为脱落细胞学(exfoliativecytology)和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

基本检验技术

一、标本采集

1、原则:

①正确地选择采集部位:这是细胞学诊断的基础和关键。故要求准确地选择采集部位,应在病变区直接采集细胞。

②标本须新鲜:尽快制片,防止细胞腐败或自溶。

③避免干扰物混入,如粘液、血液等。

④采集方法应简便易行,操作应轻柔,减轻病人痛苦,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和肿瘤扩散。

2、采集方法:

①直接采集法,

②自然分泌液采集法,

③灌洗法,

④摩擦法,

⑤针穿抽吸法

直接采集法:皮肤、外阴、阴道、阴道穹窿、宫颈、肛管、口腔、鼻腔、鼻咽部及眼结膜等部位可直接用刮片刮取、刷洗、吸管吸取。食管、气管和肺支气管、胃及直肠则可用纤维内镜在病灶处直接刷取细胞制片。

(一)自然脱落细胞

标本脱落自上皮表面,包括:

①咳出:如痰液。

②排泄或导尿:如尿液。

③挤压:如乳头分泌物等。

①易从病变器官获取标本。

②标本内常含大量各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细胞,亦可含有炎性细胞、巨噬细胞、微生物和外源性污染物。

③细胞成分保存较差。

④能进行多次标本采集。

(二)非自然脱落细胞

指通过物理刮擦作用取得的细胞,采集方法包括:

①刷取:如气管、子宫颈。

②刮取:如乳头、皮肤、子宫颈。

③灌洗:用生理盐水溶液冲洗所得液体,如支气管。

①能直接从病变器官表面采样,如子宫颈和支气管。

②使用纤维镜能直接从器官内部获取。

③能获得上皮细胞下的病变标本。

④细胞成分保存良好,但在结果解释时,不能采用与脱落细胞相同的标准。

(三)细针穿刺细胞标本

通过穿刺吸取或非吸取法,从充满液体的器官或实体性器官中获得细胞标本,如肿瘤、心包膜腔积液、胸膜腔积液、腹膜腔积液和脑脊液等。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对小而深、移动且难以触摸的病变部位定位。

①通过触摸或导引法,可从体内任何实体器官采集标本。

②方法简捷、费用低、创伤小、并发症少、禁忌证少,经皮肤穿刺术无需麻醉。

③需借助病理学知识解释结果。

④良好的标本采集和制片技术可获得最佳的结果。

⑤局限性:对结缔组织、透明变性、血管性病变、大量坏死物、囊性变或出血性病变等,可导致标本采集不足。

二、涂片制作

①标本要新鲜,取材后应尽快制片。

②涂片要轻柔,避免挤压防止细胞的损伤。涂片应均匀,薄厚应适度。太薄细胞过少,太厚细胞重叠,均影响阳性检出率。

③玻片要清洁光滑无油渍,先用硫酸洗涤液浸泡冲洗,再用75%乙醇浸泡。

④涂片须牢固防止脱落。含有蛋白质的标本可直接涂片;而缺乏蛋白质的标本,涂片前应先在玻片上涂一薄层粘附剂,这样可使涂片牢固。常用的粘附剂为蛋白甘油,由甘油和生鸡蛋蛋白等量混合而制成。

⑤涂片数量每位病人的标本至少应涂3~5张玻片,防漏诊。涂片后立即在玻片的一端标上编号或姓名。

①直接涂片是将新鲜标本直接涂在载玻片上。

②间接涂片是将各种液体标本(如生理盐水或运送培养基)进行浓缩处理后再涂片,适用于细胞少的标本。

若标本中有凝块,宜采用细胞块或传统组织学方法进行处理。渗出液、灌洗液和尿液等标本不易黏附在载玻片上,宜采用蛋白质(如牛血清清蛋白)或离子类(如多聚赖氨酸)黏附剂,增强细胞和载玻片之间黏附力,最大限度的保存标本中所有细胞。

①推片法:适于稀薄的标本,如胸腹水和血液等。离心后取1小滴标本放在玻片偏右侧端,把玻片上的检液用推片作30°夹角轻轻向左推。

②涂抹法:适用于稍稠的标本,如鼻咽部标本。用竹棉签在玻片上由玻片中心以顺时针方向向外转圈涂抹或从玻片一端开始平行涂抹,涂布要均匀,不宜重复。

③压拉涂片法:适合较粘稠的标本,如痰液标本。将标本夹于交叉的2张玻片之间,分别移动2张玻片,使之重叠,再边压边拉,这样一次可获得2张涂片。

④吸管推片法:亦适于胸、腹水标本。用吸管将标本滴于玻片的一端,再将滴管前端平放在标本滴上,平行向另一端均速移动滴管,即可推出均匀的薄膜。

三、标本固定

固定(fixation)的目的是要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以防细菌导致腐败和细胞自溶。固定液能破坏细胞内溶酶体酶及凝固和沉淀细胞内蛋白质,使细胞保持自然形态,细胞结构清晰,容易着色。因此,固定愈及时,标本愈新鲜,细胞结构愈清晰,染色效果愈佳。

细胞学检查常用固定液有下面3种:

①氯仿乙醇固定液:又称卡诺(carnoy)固定液。渗透性强,能溶解红细胞,固定效果好。适用于一般细胞学常规染色。

②乙醇乙醚固定液:优点同氯仿乙醇固定液。

③95%乙醇固定液:渗透作用稍差,但制备简单,适于大规模防癌普查。

①带湿固定:涂片后标本尚未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称带湿固定。食管拉网、痰液及阴道分泌物涂片等常用。适于巴氏染色或HE染色。该法固定细胞结构清晰,染色鲜艳。

②空气干燥固定: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再进行固定。常用于较稀薄的标本,如胃冲洗液、尿液等。适用于瑞氏-吉姆萨染色。与湿固定相比,空气干燥固定有使细胞增大的趋势。

四、标本浓缩技术

(一)传统技术

1、离心法和细胞离心法:

①离心法适用于大量液体标本,如浆液性积液、尿液或生理盐水灌洗液等。

②细胞离心法适用于少量液体、中等量细胞的标本,是将细胞直接离心到载玻片上,制成单层细胞涂片,但部分物质会被滤纸吸收而损失,不适用于富含黏液或细胞的标本。

2、滤膜过滤法:适用于大量液体、少量细胞的标本,是用各种孔径的滤膜,通过施加一定压力使液体标本中细胞过滤到滤膜上,制成涂片。与离心法相比,能最大限度地捕获标本中的细胞。

3、细胞块法:适用于大多数悬液标本,是将标本中细胞聚集成团,形成与传统组织块类似的细胞块,可制作细胞块切片,用于特殊染色。制备方法有血浆凝血酶法和琼脂法等。

(二)液基细胞学(LBC)技术:

是一种半自动或全自动标本处理新技术,是将刷取或灌洗法采集的标本,放在特殊的运送液或保存液中,制成细胞悬液,经过进一步处理,除去血液、蛋白和炎性渗出物,制成分布均匀的薄片。本质是滤膜过滤法实现了自动化。

其优点是:

①涂片上细胞分布均匀、分布范围小、背景清晰。

②标本筛查简便、快速。

③能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④能显著降低标本的不满意率。

⑤能用于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五、染色方法

许多用于组织切片的染色方法也适用于细胞病理学涂片。不同染色技术均适用于妇科或非妇科标本的永久性染色。巴氏染色法适用于湿固定涂片。苏木素和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是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许多细胞病理学实验室常用的染色方法。其他常用染色方法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如过碘酸Schiff染色、三色染色、Zie-hl-Neelsen染色、Gram染色和Grocott碘化银染色和有助于识别微生物或鉴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①巴氏染色特点:是细胞具有多色性的染色效果,色彩多样且鲜艳。涂片染色透明性好,细胞质颗粒分明,细胞核结构清晰。如鳞状上皮完全角化细胞胞质呈桔*色;不完全角化细胞胞质呈粉红色;而角化前细胞胞质呈浅蓝色或浅绿色。适用上皮细胞染色或阴道涂片中观察女性激素水平对上皮细胞的影响。此方法的缺点是染色程序较复杂。

②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motoxylin-eosin,H-E)染色特点:透明度好,细胞核与细胞质对比鲜明,染色效果稳定。细胞质染成淡玖瑰红色,细胞核染成紫蓝色。红细胞染成朱红色。染色步骤简便,适用于痰液涂片。

③瑞氏-吉姆萨染色法(Wright-Giemsastaining)特点:细胞核染色质结构和细胞质内颗粒显示较清晰。此方法多用于胸腹水、前列腺、针吸细胞学及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

六、细胞病理学诊断

1、阅片前:

应该严格核对送检单与涂片,且仔细阅读送检单上填写的所有资料,尤其是有临床主要体征的病人,需详细了解临床的基本情况,且结合细胞的形态特征及临床表现作出准确客观的诊断。

2、阅片时:

(1)责任心要强:要求认真、耐心、细致,严格按规定程序观察涂片进行诊断。

(2)初筛涂片原则:显微镜下视野要有一定的重叠,这是初筛涂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初筛应以低倍视野为主,首先观察涂片内各种细胞成分,发现特殊异常细胞成分时,再转换高倍镜仔细观察,作出准确诊断。

(3)全面的观察:进行涂片初筛时,应该使用推进器从左向右或从上向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整张涂片内每一个视野,最后仔细观察盖片边缘,防止漏检。

有效的标记:对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细胞,应该用标记笔在其左右上下方作出标记,或用圆圈标记,这样有利于进行复查、教学和研究。标记的方法应该在实验室内统一。

直接法(directmethod):多应用于有特异性细胞学特征,且较易确诊的疾病。可以根据细胞学检查,直接提出疾病的诊断,如“肺支气管鳞状细胞癌”。

分级法:用分级形式来表示细胞学检查发现的细胞改变,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细胞学所见。

改良巴氏5级分类法

Ⅰ级:涂片内未见到异常细胞(基本正常)。

Ⅱ级:涂片内可见异常细胞,但皆为良性。

Ⅱa级:见轻度核异质细胞和变形细胞等。

Ⅱb级:见中到重度核异质细胞,属于癌前期病变,需要定期复查。

Ⅲ级:见可疑癌(恶性)细胞,其形态明显异常,但难以肯定良性或恶性,需要复查。

Ⅳ级:见癌细胞,但是不够典型或数量极少,需要进一步证实。

Ⅴ级:见癌细胞,其形态典型而且数量较多,如有可能区分出其组织学类型。

1、标本采集:只有采集到合格的标本,作出的诊断才是可靠的。各种标本中应该出现有效的细胞成分才能被称为是满意的标本。如痰涂片内,须有一定数量的肯定的肺泡吞噬细胞,如尘细胞,才是真正的深部痰。

2、制片过程:

①适宜的涂片:涂片应薄厚适当、分布均匀,在显微镜下每个视野内都布满细胞,间隙很少。涂片内的细胞结构必须清晰。

②立即固定:标本制备完毕后应立即放入固定液内固定,使细胞形态保存完好,避免细胞退变影响诊断。固定液的浓度应该标准,过低或过高都可造成细胞形态的变化。

③标本的染色:巴氏或HE染色,必须带湿固定,使细胞更真实地保持离体前原有的自然形态。巴氏染色最重要的环节是苏木素的染色。巴氏染色特别适合阴道细胞学检查,瑞氏-吉姆萨染色很适合痰液、胸腹水及针吸细胞学检查。

评价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比较各种不同检验技术的性能。常用统计学指标有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假阴性结果是由于筛查错误或解释错误造成,说明采样部位是在病变周围或病变前阶段。假阳性结果是某些疾病之间有类似细胞学改变。

检验人员需要依据涂片上细胞数量、分布、大小和形态、细胞质和核特征等进行系统性分析才能做出最终结论。

(一)细胞数量和类型

细胞数量和类型提供了靶组织或器官的重要信息,不仅反映了病变性质,而且与非病变因素有关,如采样方法等。细胞过多表示增殖过程指数增加,代表增生或肿瘤。细胞过少也并非表示无恶性细胞的存在,因为分化差的恶性肿瘤时,细胞常散在脱落,形态类似于正常。因此,足够量的标本是提高结果解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二)结构特征

在细胞学涂片中常常缺乏细胞结构特征,而采集大量细胞时能显示组织学特征。

正常上皮细胞常保持细胞极性和细胞间黏附性。腺上皮细胞多呈规则排列,单层成片,正面观呈“蜂窝状”,侧面观呈“尖板条栅栏状”。增生和良性肿瘤的上皮细胞常保持良好的黏附性,呈特殊的外观,如乳头状、玫瑰花样或桑椹样结构。

合胞体样细胞的边界改变和极性紊乱,应考虑肿瘤可能。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极性差,细胞间相互重叠,有时三维状聚集呈球形。癌细胞具有异常黏附性和异常聚集性2个主要特征。

正常淋巴细胞、分化差癌细胞的细胞间黏附性差,常呈散在分布,而淋巴瘤细胞则相反,两者很难鉴别。良性基质细胞常呈卵圆形、梭形,细胞间疏松黏附或呈裸核,

恶性基质细胞(肉瘤)与良性基质细胞类似,但细胞核和细胞质多异常。

(三)细胞核特征——判断良性与恶性细胞的关键

正常细胞核体积相对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光滑,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涂片上同一类型细胞之间差别很小,称为单形性。

①若核DNA含量增加会产生核染色致密,即染色过深,核染色质分布不规则,呈粗颗粒状、核膜增厚。

②细胞核大小不均时,常伴核膜异常增加,边界不规则,呈沟状、切迹状、皱缩状。

③核大小、形态和染色异常又称为核多形性。并常用核质比(N/C)来表达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对比例,分化差的细胞常具大核,而细胞质的量无变化,故核质比增大。

变性染色质常呈致密浓缩状物质,称为核固缩(karyopyknosis),如核破裂、核溶解、染色质溶解。

(四)细胞质特征

细胞质由Golgi体、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或代谢物等组成,是影响细胞染色性重要因素之一。正常细胞或分化好的肿瘤细胞,常见黏液球、泡沫状微空泡、微绒毛刷状缘和纤毛。邻近细胞会出现细胞质铸模现象,少数有细胞吞噬现象,见于良性或恶性疾病,后者更常见。细胞质变性包括水肿性、空泡样变化等,质膜完整性丧失使细胞内容物溢出,即细胞溶解(cytolysis)。

(五)涂片背景和人为因素

1、涂片背景:

包括细胞和非细胞成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但明显血性或炎症反应背景会掩盖上皮细胞核的细致结构,从而影响诊断。另外,应注意结缔组织成分、黏液、纤维蛋白渗出物、或类沙样小体,同时,也应注意微生物,如共生性微生物有乳酸杆菌和假丝酵母菌,病原性微生物有病*、细菌、霉菌和原虫等。浸润性肿瘤常伴有血性、炎症坏死性、变性细胞碎片的肿瘤素质(tumordiathesis)。

2、人为因素:

指人为污染或涂片制作过程引起细胞形态学变化,与标本采集、运送和涂片制备等因素有关。在操作过程中引入“外来成分”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包括:

(1)内源性:如蔬菜和肉类纤维、胆固醇结晶等。

(2)外源性:如染液沉淀物、滑石粉颗粒等。

涂片固定不佳、染色不好、涂片空气干燥太久、封片有气泡等也会影响检查结果。在标本转运、固定、染色过程中必须避免某些成分会从一份标本转移到另一份标本造成结果假阳性,称为交叉污染。

(六)显微镜筛检原则

1、观察全片获取基本信息先用10倍物镜浏览涂片,得到标本制备的初步信息,包括细胞组成、固定和染色等。除极少数情况外,仅含血液或无细胞成分的涂片应考虑为标本缺陷。

2、鉴别异常细胞对用10倍物镜观察到的少量异常细胞,再用40倍物镜进行观察、辨认和确定。

3、明确2个问题:

①细胞群体与器官来源有何关系?

②如细胞群体异常,则是非特异性异常抑或明确异常?

正常细胞形态学

经染色后,大多数正常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按组织类型和来源进行分类。根据细胞学(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的特点,将细胞分为上皮源性细胞和非上皮源性细胞。

一、上皮细胞

上皮组织覆盖于器官表面或形成腺体和腺体样结构,各种器官和系统组成的上皮细胞类似,根据上皮细胞功能分为4种:鳞状上皮、分泌性腺上皮、纤毛上皮和间皮细胞(实验综合要求掌握前三种细胞的形态)。

(一)鳞状上皮细胞:

1.组织学:

鳞状上皮是一种多层上皮,覆盖于器官表面,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分为两种亚型:

①角化型:分布于皮肤和外阴表层;

②非角化型:分布于口腔前庭、角膜、咽、食道、阴道、外阴内层和子宫颈阴道口。

2.细胞学:

在细胞学涂片上,鳞状上皮细胞形态完整。多数鳞状上皮细胞呈扁平、多角形、边界清晰,大小与来源有关,鳞状上皮由多层上皮组成,通常分为4层。

①基底层细胞:最小,直径约为10μm,正常情况下罕见,是唯一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核浆比为1:(0.5~1)。

②副底层细胞:直径约为10-15μm,由2-3层圆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1~2)。

③中层细胞:直径约为15-40μm,由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2~3)。

④表层细胞:最大,直径约为40-60μm,由各种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3~5)。

基底层、副底层、中层的细胞核呈球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疏松,直径约8μm。

表层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有小的胞核,但致密、染色深,核质交界处有狭窄空晕,核多固缩。

表层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无核,呈透明多角形,含大量角蛋白丝,成为无核鳞状上皮细胞。在某些情况下如宫颈和口腔前庭的黏膜白斑,也可见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发生角化现象。

表层上皮的细胞质常嗜酸性,底层上皮的细胞质常嗜碱性。空气干燥涂片染色性会从嗜碱性变为嗜酸性。

(二)分泌性腺上皮细胞

1.组织学:

分泌性腺上皮是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器官,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分布于消化道和相关腺体、男性和女性生殖道。覆盖在肠道和子宫颈内膜表面形成内陷或腺管,或与表面导管相连形成腺体,或单个散在分布,如呼吸道纤毛上皮中的杯状细胞。

2.细胞学:

在细胞学涂片上,保存良好的分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侧面观尖板条栅栏状,正面蜂窝状外观,长约10-20μm,宽约10μm,具有极性。

(三)纤毛上皮细胞

1.组织学:

分布于呼吸道、子宫颈峡部内膜、输卵管和子宫内膜。纤毛上皮常由几层细胞组成,纤毛朝向器官腔面,而小的基底层细胞是上皮细胞更新的来源。纤毛细胞常与分泌黏液或黏液相关物质的分泌细胞同时出现,如杯状细胞。

在呼吸道中支气管纤毛细胞被黏液覆盖,通过纤毛运动,能将灰尘或其他外来物质包裹于黏液并排出。

2.细胞学:

在细胞学涂片上,纤毛细胞很容易识别,通常呈柱状,罕见立方形,一侧扁平有纤毛,具有嗜酸性,常固定在细胞的致密层(终板)上。一旦纤毛被破坏,出现终板的细胞就是纤毛细胞。纤毛细胞的长度和宽度不定,在呼吸道中,纤毛细胞长约20-25μm,宽约10μm,而其他纤毛细胞较小。纤毛细胞呈逗点形,细胞质缩窄侧,呈鞭状。细胞核透明,有时呈颗粒状,直径约8μm,常偏位。在恶性肿瘤细胞学涂片中罕见纤毛细胞。

(四)间皮细胞

1.组织学:

体腔器官如胸膜腔、心包膜腔和腹膜腔由单层扁平上皮覆盖,称为间皮。间皮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的特殊上皮。在正常环境下,间皮的功能是调节体腔内的液体的量和组成,间皮细胞具有胞饮空泡和微绒毛的能力。发生异常情况时,体腔内液体量增加,形成积液,间皮层增厚。

2.细胞学:

源自于脱落标本的间皮细胞常单个、成双或成片排列,源自于穿刺和刷取法的标本,间皮细胞常成片或成团排列。

二、非上皮细胞(小题为主)

(一)内皮细胞和特殊组织细胞

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内皮表面,形似间皮细胞,表面表达凝血因子Ⅷ。除细针吸取和血液标本外,在其他标本罕见。体内特殊功能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肝脏、胰腺和生殖器官等,由各种特殊类型的细胞组成。

(二)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具有支持、传递和防御等功能,如肌肉、神经和骨髓等。其中。防御系统(免疫)具有很大意义。

1.淋巴细胞:包括源于胸腺的T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源于骨髓干细胞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

2.巨噬细胞或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外来物质的能力,如细菌、真菌、原虫和异物等。起源于骨髓单核细胞,并在各个组织器官中分化成熟。而组织细胞源自巨噬细胞。在细胞学涂片上,单个核巨噬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核呈圆形、肾形,细胞质充满小空泡,并含有颗粒或吞噬碎片;活化巨噬细胞核常偏位;多核巨噬细胞源自单个核细胞的融合,胞体巨大,细胞核常偏位,分散在细胞质周边,称之为Langhans细胞或Touton细胞。

(三)血细胞

在细胞学涂片上常见红细胞和白细胞。保存良好的红细胞常提示新鲜出血,有生理性(如月经周期)和病理性的(创伤)以及医源性的。出现中性粒细胞多为炎症,少数为生理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寄生虫感染等。有时,还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

细胞损伤形态学

光学显微镜下,细胞损伤引起细胞病理学变化有3种:

(1)死亡(坏死或凋亡)。

(2)短暂或永久性形态学变化。

(3)短暂或持续性有丝分裂活性异常,出现正常或异常子细胞和传代细胞。

一、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其中,程序性死亡称为凋亡,发生于某种特定疾病的死亡称为坏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凋亡:

多发生于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较少见。凋亡细胞呈特征性细胞核和细胞质变化。细胞核变化是核染色质致密,先在核周形成新月形帽子,然后碎裂、降解,染色质碎裂成大小一致的小颗粒状,称为核碎裂或凋亡小体。细胞质常皱缩,细胞膜多破裂。凋亡与周围组织炎症无关,是细胞内DNA被切成个碱基的过程。

(二)坏死:

多见于理化损伤、制片不当或部分癌细胞,有一定诊断价值。坏死细胞常缺乏典型的形态学表现,通常先是细胞质空泡形成,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致密,称为核均化或核固缩,然后细胞膜破坏,细胞完整性丧失,最后形成细胞碎片、核碎片或核丝,被核染液染成蓝色。常与周围组织的炎症有关。

二、修复和再生

因物理或感染局部细胞损伤和死亡,最终能引起损伤组织的更新或再生,称为修复。上皮有邻近上皮更新,结缔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再生。

修复的新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常嗜碱性,细胞核异常,体积增大,有多个大的、不规则的核仁,并可见异常有丝分裂,易与癌细胞混淆。

再生的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嗜碱性,细胞核增大,核仁增大,并出现异常有丝分裂,易于结缔组织恶性肿瘤或肉瘤混淆。

三、良性上皮异常

(一)基底层细胞增生:

慢性损伤引起基底层细胞数量增加。可见于癌前病变。当采用细针吸取法或仪器法采集标本时,可见基底层细胞增多,体积小,细胞核大,核质比增大,偶见核仁,易误认为小型恶性细胞。

(二)化生:

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上皮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上皮的过程。分为上皮组织化生和间叶组织化生。常见于炎症、机械创伤等损伤或慢性刺激的过程。如支气管黏液柱状上皮被鳞化上皮替代所形成的鳞化细胞,其形态通常异常,有时具有化生前细胞的特征,如含黏液和偶见核增大,此种鳞化细胞最终可能会发展为肺癌细胞。

(三)增生和萎缩

1、增生:

增生为细胞数量增多伴有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常见正常鳞状上皮或腺上皮层数增加,如子宫内膜增厚。增生伴细胞组成异常,称为不典型增生。在细胞学涂片上,除非增生细胞发生明显不典型改变,否则很难识别。

2、萎缩:

萎缩是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体积减小。在细胞学涂片上,很难判断萎缩上皮细胞。

四、非肿瘤性疾病细胞学变化

(一)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1、急性炎症:

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坏死物质,伴少量淋巴细胞等。其中,坏死物质常含细胞碎片、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并伴有组织再生、损伤修复或发展为慢性炎症。

2、亚急性炎症:

较少见,可见于寄生虫感染。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少量坏死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非特异性变化。

3、慢性炎症:

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典型变化。巨噬细胞为单个核或多个核,有核增大和染色质增多现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现为再生和修复特征。

肉芽肿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炎症的形式,由上皮样细胞(类似上皮细胞的巨噬细胞)组成,伴有多核巨细胞。常见于结核杆菌或霉菌感染等。

(二)特殊感染性物质的识别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确识别霉菌,尤其是在肺部、脑脊液和细针吸取标本中。少数细菌、病*、寄生虫能产生特征性的细胞学变化,如阴道加德纳菌感染会出现线索细胞,沙眼衣原体感染会出现细胞质包涵体,艾滋病肺炎会出现卡氏肺囊虫。某些病*感染会出现特征性细胞学变化。

五、细胞损伤的其他变化

(一)反应性核变化:

较少见,多发生于炎症过程,可见于癌组织周围。细胞核轻度至中度增大,核膜轻度不规则,染色质颗粒增大,偶见大核仁。此类细胞也称为修复反应或化生。在宫颈阴道涂片中,此类细胞既不明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或不明意义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

(二)多核:

多核见于细菌或病*感染。间皮细胞、上皮细胞或巨噬细胞均会形成多核细胞。多核巨细胞是上皮细胞(如支气管上皮或腺上皮)通过胞饮作用或核内有丝分裂,形成核分裂、质不分裂的细胞,细胞膜边界消失、融合,多个核,有时可见纤毛。

(三)其他:在炎症或肿瘤时,巨噬细胞、上皮细胞、间皮细胞和癌细胞等都会出现吞噬现象,细胞质中可见外来异物、细胞碎片或完整细胞。病变组织中,各类细胞均可见核异常,表现为核皱褶或核沟。细胞质异常:在某些恶性肿瘤中,可见核内细胞质包涵体,是细胞质折叠入细胞核所致。在放疗、某些微生物感染(沙眼衣原体)、细胞内脂肪储存时,可见细胞质形成多个大小不一透明的圆形包涵体,内含水分或水溶性物质,称为细胞质空泡。

实验综合要求掌握上皮细胞炎症变化特点

肿瘤细胞学基础

肿瘤是机体内形成的新生组织,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一、良性肿瘤

(一)定义和分类

良性肿瘤是细胞发生异常增殖且呈局限性增生,但细胞排列和数量异常,可发生于任何组织或器官。良性肿瘤常表现为上皮细胞增生,伴有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增生。

(二)细胞学特征

1、上皮源性良性肿瘤细胞:

与正常上皮细胞差异很小。在细胞学涂片上,细胞多互相黏附,形成扁平的细胞群,细胞边界清晰,呈蜂窝状,细胞质透明,核仁小,有时可见有丝分裂。

2、间质源性良性肿瘤细胞:

如脂肪瘤、平滑肌瘤和纤维瘤,通过细针吸取法获取标本,在细胞学涂片上,与正常间质源性细胞类似,如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或成纤维细胞。

3、其他:

某些良性肿瘤,如内分泌或神经源性肿瘤、皮肤疣、生殖道或膀胱尖锐湿疣,在细胞学涂片上,细胞形态明显异常,体积增大,核深染,可见多核,易与癌细胞混淆,细胞学很难作出正确诊断。

二、恶性肿瘤

(一)定义和分类

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形态异常细胞的自主增生,形成特征性组织学图像。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能越过组织学边界,浸润至邻近组织。肿瘤细胞能克隆性生长形成转移,能侵入淋巴道或血道。

1、癌:

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鳞状上皮来源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分化好的鳞癌具有明显的角化形成。腺上皮的称为腺癌。同时出现2种类型细胞的称为腺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

2、肉瘤:

源于中胚层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如骨肉瘤、肌肉瘤、成纤维细胞肉瘤等。

其他恶性肿瘤命名具有高度器官特异性,如血细胞和淋巴系统癌变称为白血病和淋巴瘤,神经胶质细胞癌变称为胶质瘤,黑色素细胞癌变称为黑色素瘤等。

良性细胞与恶性细胞的形态学区别

二、细胞学特征(实验综合要求掌握)

在细胞学涂片上,根据癌细胞的大小、形态、黏附性和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特征能识别癌细胞的起源和类型。

1、细胞大小:

癌细胞与相同起源的正常细胞大小不同。癌细胞大小变化多超出生理范围,体积大者超过多核巨细胞,小者极小。在一个癌细胞群体中,大小不一很常见。在空气干燥涂片中,癌细胞大小不一更明显。但是,在缺乏细胞核异常的情况下,不能仅凭细胞大小就诊断为癌。

2、细胞形态:

恶性细胞形态异常不常见,特别是进展期肿瘤,多数与正常细胞形态类似。有时,恶性细胞形态呈各种畸形怪状。但是,良性肿瘤也可见畸形细胞,特别是增生的结缔组织或上皮组织。在诊断前,必须考虑细胞核特征。

3、细胞黏附性:

黏附性差是癌细胞主要形态学特征之一。在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上,癌细胞多单个散在或疏松聚集,而良性肿瘤细胞多紧密排列,呈有序的聚集,且细胞边界清晰。分化差恶性细胞比分化好恶性细胞的黏附性差。恶性淋巴瘤和肉瘤细胞倾向于单个散在,罕见成堆。

4、细胞核:

核异常是癌细胞主要形态学特征之一。

主要变化有:

(1)核增大,特别是核质比(N/C)增大。

(2)核形态和轮廓不规则。

(3)染色过深、染色质呈粗颗粒状。

(4)女性出现异常性染色质小体。

(5)核膜异常。

(6)核仁异常。

(7)有丝分裂异常。

(8)其他变化。

①大小:与已知大小的细胞进行比较,如红细胞(约7μm)或良性细胞核等。正常细胞核大小随细胞周期变化,S期、G2期细胞(占1%-2%)的核体积大。大多数恶性细胞有核增大的特点,但胞质的量多正常,导致N/C增加。同一类型癌细胞有胞核大小不一的现象,称为核大小不一,与染色体数量或肿瘤干细胞有关。

②形态和轮廓:细胞核形态常与细胞质密切相关。圆形或多角形癌细胞的核呈圆形、卵圆形。梭形癌细胞的核呈长形或梭形。通常细胞核轮廓异常,有小的突起或切迹,有时呈指状突起,但较难识别。在细胞学涂片上,细胞核形态和轮廓异常,伴有核和N/C增大,应高度怀疑为癌细胞。

③核染色:采用恰当的染料(如苏木素)染色时,在有丝分裂间期癌细胞的核多染色过深,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和核膜增厚。但是,正常器官也可见核增大和染色过深,如胚胎性肾上腺皮质和内分泌器官(甲状腺腺泡)。

④女性性染色质小体:女性性染色质小体(Barr小体)呈致密的半圆形结构,靠近核膜,实质是失活的女性X染色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Barr小体称为X染色体异常,多见于癌细胞,特别是乳腺癌、宫颈癌细胞。

⑤核膜:多数癌细胞核膜增厚且不规则。有时,出现核孔增厚。核孔厚度与DNA有关,DNA含量增加使核孔增厚,而且核孔厚度与核体积一致。

⑥核仁异常:核仁常嗜酸性、居中,伴体积和数量增加,若见到巨大核仁(直径5-7um)就可诊断为恶性。核仁形态常异常,呈逗点形或“切饼干刀样”。有时,可见多个核仁(超过5个),特别是分化差的肿瘤,如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

⑦有丝分裂异常:在细胞学涂片上,有丝分裂异常是癌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癌细胞常出现染色体移动缺陷、不分离、染色体延滞、有丝分裂纺锤体异常、染色体数量异常和有丝分裂异常定位等。与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有关。

⑧其他变化:癌细胞常见2个或多个核。但是,多核是一种常见现象,也可见于良性细胞,无诊断价值。

部分恶性肿瘤可出现特殊的核异常,如甲状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可出现浆或核内包涵体,核周出现透明区。在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上,甲状腺癌细胞可出现核皱褶、沟或折叠,使核呈“毛虫样”外观。但是,某些正常和良性病变细胞,如肝细胞、支气管纤毛细胞、口腔、角膜或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间皮细胞、卵巢颗粒细胞瘤细胞、室管膜细胞瘤细胞等也可出现类似变化。

5、癌细胞起源和类型的识别:

根据癌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特征,常能判断其起源和分化程度。

①癌细胞起源多表达于细胞质,如支气管源性癌细胞和支气管细胞类似。

②鳞癌细胞常含有大量的角蛋白丝,细胞呈多角形,细胞质强嗜酸性染色。

③鳞状上皮珠(癌珠)形成,由鳞状上皮细胞组成的球形结构,中央包裹角蛋白,常发生于鳞癌。

④源于腺上皮的癌细胞常显示产生和分泌黏液的证据。

⑤源自横纹肌的恶性细胞,其细胞质多呈条纹状。

⑥源自产色素的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其细胞质多有黑色素沉淀。

三种常见类型癌细胞形态特征(实验综合)

一、鳞状细胞癌

(一)来源:

鳞状上皮癌变和柱状上皮化生后癌变

(二)形态:

1、分化好的鳞癌:表层癌细胞为主,中、底层癌细胞较少。

①胞体:具有多形性,常见形状有纤维形、蝌蚪形、尚有不规则、圆形、较大的多边形、蜘蛛形等。

②胞核:染色质高度浓集呈粗网状或煤块状、粗糙而深染,核仁不明显。

③胞浆:常角化、染粉红色,桔*色。

④成团脱落的癌细胞互相嵌合:细胞扁平,细胞间边界较清楚。

2、分化差的鳞癌:相当于中层和底层的癌细胞。

①胞体:为中等大小的圆形,卵圆形。

②胞核:为正常底层细胞的1-2倍,大小不一,畸形明显,居中,核浆比例失调。染色质粗粒状,分布不均,着色深。有时可见核仁。

③胞浆:较少,多数为嗜碱性,蓝色,少数细胞有角化。

④成团脱落时:癌细胞呈堆叠状,界限不清,极性紊乱。

二、腺上皮细胞癌

(一)来源:

腺上皮或柱状上皮化生后恶变

(二)形态:

1、分化好的腺癌

①胞体:较大,圆形、卵圆形

②胞核:核大,多偏位或贴边,大小不一,圆或卵圆形。染色质较正常略多,着色略深,核边增厚。核仁大而明显,可3-5um

③胞浆:略多,有时浆内含一个至多个大的粘液泡,将核挤至一边,形成印戒样癌细胞。

④成团脱落时:可见癌细胞围成腺腔样排列。

2、分化差的腺癌

①胞体:较小,大小不一。

②胞核:核形大小不一,圆或卵圆形,可有畸形,多偏位。染色质粗颗粒状或粗网状,分布不匀,核边增厚。核仁可见

③胞浆:较少,有时呈裸核样,嗜碱性,可含小空泡。

④成团脱落时:呈菊花团状,有时呈桑椹样。

三、未分化癌

各种上皮组织发生的分化极差的恶性肿瘤,不能确定其来源。根据细胞的大小,可分为大、小细胞型。

(一)大细胞型:癌细胞单个存在或集合成团。

1、胞体:较大,呈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或长形。

2、胞质:嗜碱性染色。

3、胞核:较大,呈不规则圆形,畸形明显。核染质增多,呈粗网状或粗颗粒状,染色深。有的可见较大核仁。

(二)小细胞型:

1、胞体:小,不规则圆形,卵圆形。

2、胞质:少,似裸核样,略呈嗜碱性染色。核质比较大。

3、胞核:体积小,比正常淋巴细胞核大0.5-1倍,为不规则圆形、卵圆形、瓜子形或燕麦形,畸形明显,染色极深呈墨水点状。

4、成团脱落:间界线不清,胞核互相挤压成石榴籽镶嵌状结构。

食管脱细胞学(实验综合)

一、正常食管脱落细胞形态

涂片背景清晰,炎性细胞少,以鳞状上皮细胞为主,偶见少量柱状上皮及动植物细胞。

1、鳞状上皮细胞:以中层为主

2、柱状上皮细胞:多来自贲门

形态符合正常鳞状上皮/柱状上皮的共性。

二、食管炎脱落细胞形态

1.食管炎:背景较脏,可出现大量白细胞、组织碎片和红细胞等,涂片中细胞形态发生炎症改变。

2.慢性食管炎:主要以上皮细胞增生为主

三、食管癌脱落细胞形态

以鳞癌最多见,占95%,形态符合鳞癌细胞的共性,特点:

1.染色质增多不明显,发生在增生的基础上,涂片中增生的核异质细胞多见,炎症细胞和红细胞较少。

2.癌细胞多少与癌变的面积有关。

3.癌细胞的发生与病程有关。

4.早期鳞癌细胞较小,晚期鳞癌细胞较大,分化较好。

女性生殖道细胞病理学检查

女性生殖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是对子宫和阴道三种上皮的检查,包括外阴、阴道和子宫颈阴道口的非角化鳞状上皮细胞、子宫颈管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受激素影响较大。生育年龄的上皮细胞形态变化最有价值。

结构:除卵巢外,一般分三层:

①内层—粘膜;②中层—肌层;③外层—浆膜。

一、正常生殖道上皮细胞形态学

(一)鳞状上皮细胞

1、表层鳞状上皮细胞:

大的扁平多角形细胞,直径约35-45μm,有时较小。核小,固缩,深染,染色质致密,直径约4μm。有时核染色质碎裂成小颗粒,形成核破裂或凋亡小体。胞质透明,巴氏染色呈粉红色。在空气干燥涂片上,有时染成淡蓝色。胞质内含深褐色小颗粒,常位于核周,偶见大的、球形的、淡褐色包涵体,称为大圆点细胞。

2、中层鳞状上皮细胞:

与表层细胞大小类似或更小,胞质常嗜碱性,有时嗜酸性。核约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边界清晰,保存良好细胞的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可见染色质小体。若中层细胞呈船形(船形细胞),说明糖原沉积在细胞质,巴氏染色染成*色,胞核被挤至细胞边缘,常见于妊娠和绝经早期。

3、副基底层细胞:

与中层细胞类似,直径约12-30μm。在吸取法涂片上,细胞常单个散在,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边界清晰,常嗜碱性,偶见小空泡,在空气干燥涂片上,胞质可呈嗜酸性,核均质化,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子宫颈阴道炎患者。在刮擦法涂片上,细胞常成堆,大小各异,呈镶嵌样结构。核直径约8μm,比中层细胞稍大,染色质细网状,疏松,偶见小核仁。

4、基底层细胞:

涂片上很罕见,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或卵圆形,类似副基底层细胞。胞质极少,呈嗜碱性。在空气干燥涂片上,呈嗜酸性。核大小与副基底层细胞一致,染色质颗粒状,偶见圆形小核仁。需与小型癌细胞鉴别。

(二)子宫颈管上皮细胞

吸取法涂片上,保存良好的子宫颈上皮细胞少见。刮擦法涂片上,可见大量保存良好的子宫颈上皮细胞,呈柱状,长约20μm,宽约8-12μm,常单个或成片排列成栅栏样或蜂窝状。子宫颈纤毛细胞可见纤毛和终板,核较大,深染。出现纤毛细胞表明有管状化生,有时可见退变纤毛细胞丛,类似于纤毛细胞衰变。

(三)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在月经出血期,可见成片子宫内膜细胞,周围是血液和细胞碎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包括基底层细胞和腺细胞。

(四)其他细胞

在细胞学涂片上,慢性炎症者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月经末期可见小单个核巨噬细胞。大单个核巨噬细胞多见于月经期和慢性炎症,细胞直径约25-30μm,胞质嗜碱性,含细小空泡或吞噬物质,核呈球形或肾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偶见核仁。

二、良性病变细胞形态学

(一)非炎症和反应性病变

识别良性上皮细胞异常是细胞学检查的基础,有时良性上皮细胞异常与恶性细胞很难区分。

1、鳞状上皮细胞

(1)基底层细胞增生:

在细胞学涂片上,无法判断基底层细胞增生,成熟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基底层细胞增生与癌症无关。

(2)黏膜白斑:

常发生于子宫颈,多为黏膜表层异常角化,为癌前病变,偶见于角化型浸润性癌。巴氏染色后,脱落的表层角化鳞状上皮细胞无核,呈淡*色,偶见胞质棕色颗粒。无核鳞状上皮细胞比例小于0.5%。出现无核鳞状上皮细胞必须报告,因鳞癌常伴有特征性黏膜白斑和异常深染核。

(3)鳞状上皮假性角化:

在细胞学涂片上,出现大片形态不规则小鳞状上皮细胞,直径为10μm;胞质嗜碱性或嗜酸性;细胞核呈圆形,大小一致,常偏位,固缩。见于子宫颈低度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人乳头状瘤病*(HPV)感染所致异常角化不同,假性角化细胞无HPV感染后细胞学变化特点。

2、子宫内膜细胞

(1)基底层细胞增生:

罕见,细胞多成片分布,体积小,呈球形或多角形,胞质很少;核相对较大,致密,有时核大小不一,可见有丝分裂。在保存良好的标本中,增生基底层细胞需与小型癌细胞鉴别。

(2)鳞化:

在细胞学涂片上,仅能识别未成熟鳞化细胞。成熟鳞化细胞和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形态相同。成片的多角形副基底层鳞化细胞,胞质嗜碱性或嗜酸性,类似子宫内膜细胞,细胞边界清晰。胞质内可见细小空泡,偶见大空泡,特殊染色证明为黏液。核呈球形,直径约8μm或更大,偶见小核仁,罕见核固缩。

在液基细胞学(LBC)涂片上,鳞化细胞的典型片状结构消失,常见单个散在的副基底层鳞化细胞,细胞不规则,多角形,与来自子宫颈、阴道的基底层细胞形态类似,很难判断。做角蛋白17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鳞化细胞多阳性。

(3)不典型鳞化:

偶见,分为轻度异常和重度异常。轻度异常时,成堆细胞中有少数细胞和细胞核增大或双核。重度异常时,细胞和细胞核明显增大,大小不一,染色质粗颗粒状,核仁明显。

3、修复细胞:

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成片紧密聚集的细胞,类似鳞化细胞。细胞大小不一,偶见畸形。胞质内有空泡,核大小不一,深染,含有1个至多个大小不一的核仁,可见有丝分裂。背景有大量新鲜血液和炎症细胞。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子宫颈腺癌细胞形态类似,是造成细胞学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最常见原因。

(二)女性生殖道炎症

1、子宫颈和阴道的急性炎症

(1)急性宫颈炎和阴道炎:涂片外观很“脏”,多因炎性渗出物所致,由中性粒细胞、坏死细胞、细胞碎片、成堆细菌和新鲜血液组成。鳞状上皮细胞质常嗜酸性,如滴虫性阴道炎。

(2)急性炎症伴不典型细胞:急性炎症能引起鳞状上皮表层、中层和副基底层细胞坏死,副基底层细胞数量增加,子宫内膜细胞出现修复细胞特点,有时与癌前病变或腺癌细胞很难鉴别。

2、慢性炎症:慢性炎症较常见,上皮细胞呈特殊的形态学变化,如鳞化和修复。背景常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偶见。

三、恶性肿瘤细胞病理学

标本质量评估:

在传统细胞学涂片上,一张满意的涂片需要-个保存良好且形态清晰的鳞状上皮细胞;应有足量的子宫颈管/移行区成分;需要至少10个保存良好的单个或成团的子宫颈管上皮细胞或鳞化细胞。

在液基细胞学涂片上,一张满意的涂片需要个保存良好且形态清晰的鳞状上皮细胞;应有足量的子宫颈管/移行区成分;需要至少10个保存良好的单个或成团的子宫颈管上皮细胞或鳞化细胞。

(一)鳞癌和癌前病变形态学

1、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

多发生于表层细胞,细胞单个或成片排列,细胞大。细胞质多且成熟,边界清楚。核增大,至少比中层细胞大3倍,N/C轻度增大,细胞核不同程度深染,染色质分布均匀常呈粗颗粒状,核膜轻度不规则,常见双核和多核。核周空晕或细胞质浓稠呈橘*色为特征。

2、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

病变多为中、底层细胞,细胞单个或成片排列,细胞大小不一。可与LSIL相似,也可为小型基底层细胞。细胞质形态多样,可表现为不成熟淡染或化生性浓染,偶见成熟并浓染角化。细胞核增大、深染,因细胞质减少,故N/C明显增大,染色质呈颗粒或块状,分布均匀。核膜不规则,常有明显内凹或核沟,一般偶见无核仁。

3、鳞癌:

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以宫颈癌最为多见,宫颈癌以鳞癌多见(占95%),其次为腺癌(约占5%),未分化癌极少见。在同一张涂片上可见角化型鳞癌和非角化型鳞癌细胞,以非角化型鳞癌细胞多见。

(1)角化型鳞癌:癌细胞较少,常单个散在,聚集的细胞团较少见,细胞大小和形态各异,可呈梭形、尾形。细胞质多角化性改变,多数角化而染成亮橘红色,细胞核大小不一,核膜不规则,常有多个深染不透明核,染色质粗颗粒状,不规则分布,有透亮副染色质,可见大核仁和癌性背景,有时可见癌珠。

(2)非角化型鳞癌:癌细胞呈单个或界限不清的合胞体样排列,细胞一般较HSIL小,细胞质呈嗜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呈粗块状,分布不均匀,核仁大而明显常见肿瘤素质。还有一种少见变异型的非角化型大细胞型鳞癌,细胞单个或合胞体样排列,细胞质中等量、呈嗜碱性,核仁明显。

(三)腺癌和癌前病变形态学

1、子宫颈内膜原位腺癌:

为高度子宫颈管腺上皮细胞内病变。癌细胞排列成片状、簇状、带状或菊花形,失去蜂窝状结构。细胞质少,黏液少。细胞核排列呈栅栏状或羽毛状,细胞核增大,大小不一,呈卵圆或伸长型,深染,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均匀,核仁小或不明显,N/C增大。背景干净。

2、子宫颈管腺癌:

癌细胞可单个散在、片状或成团,合胞体排列常见。细胞质常含细小空泡。细胞核增大,形态多样,染色质分布不均匀,染色质旁区空亮,核膜不规则,可见巨大核仁和肿瘤素质。

3、子宫内膜腺癌:

癌细胞常单个散在或紧密成小簇团,细胞质少,嗜碱性,常有空泡。细胞核轻度增大且大小不一,极性明显消失,中度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匀伴旁区空亮,核仁小而明显。

呼吸道细胞病理学检查

痰脱落细胞检查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早期诊断,血痰、咳嗽、胸痛是肺癌早期初发症状。随痰脱落细胞检验技术的改进,痰脱落细胞检验诊断阳性率达60%~70%,目前最高达到98.4%,是肺癌最有效诊断手法之一。

痰液的留取狠抓两个环节:

①痰液必需从肺部深处用力咳出;

②标本要新鲜(不超过1~2小时),否则影响结果。

合格痰:

①门诊坐候30分钟,用力从肺深处咳出;

②患者不咳嗽,可吸一口烟刺激激发咳嗽;

③咳嗽声音低沉,咳出的痰液粘稠,可拉成细丝;

④5~6(3~5)毫升;

⑤吐在浸腊盒内或塑料杯内;

⑥立即涂片。

痰外观是直接观察痰液留取质量的标准,是诊断肺癌的重要信息。因此如何精选有效部分进行涂片是提高痰癌细胞检出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痰的留取以及精选有效痰的外观是提示痰脱落细胞检验诊断的关键。

较薄涂片适合瑞氏染色;较厚涂片适合HE染色。痰脱落细胞检查,由于标本粘稠、厚,最好用HE染色。

HE染色观察细胞要突出抓住核三大特点,即:核增大;核有畸形、角度;核浓染。

一、正常呼吸道(痰液)细胞形态学

呼吸道常见细胞:杯状细胞是分泌黏液的腺细胞。肺泡巨噬细胞也称为尘细胞(dustcell)。Clara或“C”细胞是无纤毛的分泌型柱状上皮细胞,位于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肺泡衬覆I型肺泡上皮细胞(扁平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立方形细胞)。Kulchitsky或“K”细胞见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吞噬细胞。

(一)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于口腔,形态类似于女性生殖道表层和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有时,可见梭形鳞状上皮细胞。出现大量无核鳞状上皮细胞代表口腔黏膜白斑。

(二)呼吸道上皮细胞:

正常呼吸道上皮不会自然脱落,在痰液标本中少见,在支气管刷取或穿刺标本中常见。

1、纤毛细胞:

细胞常单个、成团或聚集,有时在储备细胞周围可见羽毛状排列的纤毛细胞。源自大支气管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保存良好的标本,纤毛染成粉红色。有时,可见核内细胞质包涵体或核内空泡,后者常见于癌细胞核。

2、杯状细胞:

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较少见。与纤毛细胞大小类似,胞质丰富,可见嗜碱性小空泡,核偏位,靠近狭窄的细胞末端。

3、其他上皮细胞:

基底层细胞、Clara细胞(位于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气管的一种无纤毛的分泌型柱状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Ⅰ型或Ⅱ型肺泡细胞,在细胞学标本中很难识别。在穿刺标本中,还可见间皮细胞,易被误认为癌细胞。

(三)肺泡巨噬细胞:

在呼吸道标本中出现肺泡巨噬细胞,表明标本来自肺部,若缺乏则提示标本无诊断价值。

肺泡巨噬细胞又称为尘细胞(dustcell),常呈圆形、卵圆形,直径10-25μm,细胞边界清晰,有1至多个大小不一的细胞质突起。胞质丰富,嗜碱性或嗜酸性,含大量吞噬物质,有灰色、棕色或黑色颗粒。细胞核大小和数量不一,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0μm,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小,常见双核。多核巨细胞的核数量可达3-10个。

(四)白细胞:常见于吸烟者、肺炎或肺脓肿。

嗜酸性粒细胞和Charcot-Leyden结晶(为菱形无色透明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见于支气管哮喘。淋巴细胞见于滤泡性支气管炎、淋巴瘤。

(五)非细胞成分

1、Curschmann(库什曼)螺旋体:

是浓缩的黏液管型,源自小支气管,外观呈螺旋状,有一个较深的中轴,周边透明,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吸烟者。

2、石棉小体:

在异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痰液中常出现石棉小体(asbestosbody)或铁锈色小体,宽约1μm,长约50μm,透明状,包被蛋白质和铁后呈*褐色,分叶状或竹节状,末端突起。有时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多见于建筑人员、装卸人员、吸烟者和肺纤维化者。

3、其他:

痰液标本中,还可见浓缩黏液、淀粉样体、钙结石、未消化的食物颗粒、植物细胞、肉类纤维、花粉颗粒等。

二、良性病变细胞形态学

(一)良性支气管上皮细胞异常

1、细胞增大:

单个纤毛细胞体积增大,有时达到2倍以上。急性损伤使纤毛细胞的纤毛和终板丢失。

2、细胞核增大、多核:

细胞核增大,含1个大核仁或多个小核仁,可见纤毛或终板。分化良好的单个纤毛细胞发生核复制或分裂,形成合胞体细胞,细胞核2-20个,甚至上百个,核小、规则、大小一致。

3、核仁增大:

纤毛细胞体积轻度增大,出现单个或多个明显核仁,易误认为腺癌细胞,但可见纤毛或终板。

4、纤毛细胞衰变(CCP):

纤毛细胞远端的纤毛脱落,形成无核的纤毛小体和有核的细胞质残留物,核退变,类似凋亡,胞质内出现各种大小的嗜酸性包涵体。

5、杯状细胞异常:

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患者的痰液、支气管穿刺和刷取标本中,可见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部分细胞体积增大。

(二)良性呼吸道上皮的增生:

良性增生是对损伤的反应,通常为乳头状增生、基底层细胞增生和支气管黏膜鳞化。

1、乳头状增生:

增生的支气管黏膜脱落形成圆形、卵圆形乳头状聚焦。保存良好的细胞具有纤毛或终板。增生黏膜富含杯状细胞,核大小和形态正常,部分有单个小核仁。常见于成人急性病*性疾病、婴儿病*性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易与支气管肺泡腺癌细胞相混淆。

2、基底层细胞增生:

正常情况下,痰液标本中无基底层细胞,其他采集法可见呈疏松黏附的基底层细胞团,大小各异,呈小圆形、多角形,有时伴纤毛细胞,核深染,胞质少,易误认为小型癌细胞。

3、鳞化:

痰液标本中鳞化细胞很难与来自口腔、咽喉部的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区分,而支气管灌洗、穿刺和刷取标本中出现的鳞状上皮细胞就是鳞化细胞。典型的小型鳞化细胞,常成堆或成片,互相黏附,胞质嗜酸性,核结构疏松、深染,类似副基底层细胞,部分细胞还保留呼吸道上皮的特征(如纤毛)。

(三)鳞状上皮的良性病变

1、炎症性变化:

口腔、口咽部急性炎症可出现鳞状上皮细胞坏死、核固缩和凋亡、染色质粗颗粒状、核膜增厚等现象,易与鳞癌混淆。

2、Pap细胞:

由Papanicolaou发现而命名。上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时,可见小型鳞状上皮细胞,核深染,呈圆形或卵圆形,单个,称为Pap细胞。

(四)肺泡上皮细胞异常

1、肺泡上皮支气管化生:

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中,单个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伴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罕见,常提示肺泡支气管化生。

2、Ⅱ型肺泡细胞异常:

反应性增生的肺泡细胞是不典型Ⅱ型肺泡细胞,易误诊为支气管腺癌。在痰液、支气管穿刺、肺泡灌洗标本中,细胞单个、成片或玫瑰花样排列,体积类似副基底层细胞;胞质嗜碱性,有时可见大空泡;核大,核膜光滑,染色质细或中粗颗粒状,分布不规则,有1或多个核仁。很难与不典型增生的支气管肺泡细胞区别。

(五)肺泡巨噬细胞异常

1、细胞核异常:

肺泡巨噬细胞可出现多核,常为2-3个或多个。偶见明显的核仁,但胞质内有灰色吞噬颗粒。罕见退化性核异常,细胞巨大,核大、深染、均质化,有时多个且不规则,易与癌细胞混淆。

2、吞噬脂质和含铁血*素:

在脂质性肺炎,可见大巨噬细胞内含有大的细胞质空泡或大量脂质小空泡,核单个或多个,小且不明显。在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在痰液或支气管灌洗液标本中,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素的细胞,称为心衰细胞(heartfailurecell),呈*褐色,有时颗粒覆盖在核上。

(六)其他炎症细胞

1、核丝(linin):

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常发生退变而成裸核,高度退变的裸核可被牵拉成蓝染不规则细丝,称为核丝。

2、泡沫细胞:

在脂质性肺炎,可见大吞噬细胞内含有大的细胞质空泡或大量脂质小空泡,单个或多个细胞核,小且不明显。

三、肺癌细胞病理学

肺癌的临床特征:咳嗽为肺癌第一症状;不明原因咳血,有1/3病人是肺癌初发症状;不明原因胸痛经各种药物治疗多不好或完全不能缓解;少数病人有发热、气急;消瘦在肺癌晚期多见。

总之,对于30岁以上的病人,不明原因胸痛;咳血及咳嗽;多种药物治疗无效,都要警惕肺癌发生的可能。

(一)支气管癌

1、鳞癌:此类型最为常见,痰液和支气管分泌物能快速准确的诊断肺鳞癌。主要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细胞鳞状化生,多为非角化的鳞癌,角化型较少。

2、大细胞未分化癌:

癌细胞常单个散在,大小较一致,倾向于成堆,呈疏松结构。胞质丰富,常淡染,嗜酸性或嗜碱性,偶见小的、红色的细胞质包涵体。核大,有时核膜不规则,边界清晰,染色质粗颗粒状或细颗粒状、深染,有1或多个核仁。偶见乳头状结构和细胞质空泡。

3、小细胞癌:

包括燕麦细胞癌和中型细胞癌2类。燕麦细胞癌很难诊断,因为小型癌细胞易误认为淋巴细胞。

(1)燕麦细胞癌:在痰液涂片中,癌细胞小,常呈疏松片状,大小不一,有时较淋巴细胞大,邻近细胞间有铸模现象,胞质较少,常嗜碱性,核相对较大,常见裸核。在刷取涂片中,癌细胞倾向于聚集,具有黏附性,核互相重叠,常见铸模,核深染、固缩或疏松结构,染色质粗颗粒状,有时有小核仁,可见核碎片。

燕麦细胞癌是小细胞肺癌过去的称谓,现在已经不推荐使用。

(2)中型细胞癌:在痰液涂片中,癌细胞体积相对较大,胞质较多,核较大,染色质细颗粒状,可相互黏附成片。在刷取和穿刺涂片中,细胞群体单一,呈圆形、卵圆形或长形,核疏松或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有时有小核仁,大小不一,核膜不规则。

4、腺癌:

癌细胞大,呈圆形或多角形,偶见柱状,常成堆或散在。成堆细胞具有三维乳头状或球形结构,保存良好时细胞质丰富,常见细小空泡,染色较淡,常嗜碱性。含大黏液空泡时常将核挤到一边,形成单个空泡状癌细胞,易误认为巨噬细胞。细胞核较大,染色质细颗粒状,常轻度深染,核膜清晰,罕见核固缩。有1个或多个明显的核仁,原发性腺癌和大细胞分化差腺癌很难鉴别,出现乳头状结构或柱状癌细胞可诊断为腺癌。

(二)肺转移性癌

肺部转移性肿瘤很常见,在确立原发性肺癌诊断前,必须考虑:有无肿瘤病史、是否转移、是否是良性病变等。在肺部肿瘤中,转移性肿瘤约占50%,在痰液涂片检查中,最常见的转移性肿瘤是食道癌,其次是结肠癌、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前列腺癌、胃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在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中,最常见的转移性肿瘤是乳腺癌,其次是结肠癌、肾癌、膀胱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

(三)报告方式

1、阴性:未见异常细胞;

2、间变:又称核异质、违型变、不典型增生。核轻度增大核有轻度畸形核染色较深;

3、可疑癌细胞;找到非典型癌细胞。核增大2~3倍;核中度畸形;染色深;

4、高度可疑癌细胞,找到少数癌细胞;

5、找到癌细胞,典型,数目较多。

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检查

一、良性积液细胞形态学

(一)间皮细胞(实验综合要求掌握其形态)

1、穿刺和刷取标本:

间皮细胞呈成片多角形,直径约20μm,相互之间有透明区域。细胞表面充满微绒毛,边界清晰。胞质嗜碱性或嗜酸性,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居中,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明显(1-2个),居中,偶见核皱褶。

2、积液:

脱落的间皮细胞在液体中漂浮,可单个、双个或成堆存在,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单个间皮细胞常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15-20μm,细胞边界清晰,胞质嗜碱性或轻度嗜酸性,可见核周透明、致密带和细胞间透明带,尤其在空气干燥涂片上更明显。细胞核相对较大,占细胞直径的一半,常居中,核膜明显,染色质呈明显网状,偶见1-2个小核仁。

3、成堆间皮细胞:

游离的间皮细胞可形成各种形态和大小的聚集,如呈玫瑰花样、乳头状等,单层细胞团的边界常光滑,胞体、细胞核大小和形态容易识别,而多层球形细胞团与恶性间皮瘤细胞很难鉴别,常见于慢性积液。

4、退化变性间皮细胞的形态:间皮细胞常见的是肿胀退变。

①印戒型退变:

间皮细胞细胞稍大,呈圆形、卵圆形,胞浆中出现一明显大空泡,其边缘整齐,不含粘液,将胞核挤向细胞的一侧,使核呈新月形,染色质致密,此种细胞易被误认为印戒形腺癌细胞。癌细胞外观具立体感,空泡含粘液而呈囊状,核大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

②空泡型退变:

间皮细胞细胞呈圆形,胞核小,居中或偏位于胞浆中。胞浆内含空泡。外观似组织细胞,但胞浆中空泡比组织细胞中的大而少,胞核染色浅,无恶性特征。

③模糊型退变:间皮细胞细胞和核稍大,胞浆和胞核边界不清,染色质结构也不清,呈紫灰色。

④固缩型退变:

间皮细胞多散在,胞浆红染,核小而致密。

5、异型间皮细胞的形态

在长期慢性炎症、放射线和肿瘤等作用刺激下,间皮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大小、形态、结构可发生变异,称为异型间皮细胞,形成如下特征:

①片状排列、细胞拥挤、大小不一,其中某些间皮细胞核增大,染色深,但胞浆丰富,核边整齐。

②出现多核间皮细胞,细胞稍大,一般3~5个核,胞核略增大,胞浆也增多。

③出现大量幼稚间皮细胞。

④特殊排列的细胞群:梅花状、腺腔样等。虽排列具特殊结构,拟似恶性肿瘤细胞,但仔细观察这些细胞群具备如下特点,平铺状、外观无立体结构感。胞核尽管大小不够一致,其染色质分布均匀,难以见到核增大致使核与浆突出的细胞。

(二)巨噬细胞

所有积液中都可出现巨噬细胞,最高达85%,且女性比男性高,与癌症无关。巨噬细胞易被误认为间皮细胞,特别是具有大空泡的细胞,大部分应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类似间皮细胞,直径约15-20μm,常单个散在或疏松成团,无透明带现象,胞质呈泡沫状,含少量空泡或吞噬颗粒,有时含有大的透明空泡,细胞边界模糊。细胞核常1-2个,多偏位,较间皮细胞核染色更深,呈肾形,深染,染色质细颗粒状,有时可见小核状。

(三)血细胞

1、红细胞

完整的红细胞多因创伤所致。血性积液的背景有纤维蛋白。肾透析、EBV感染患者可见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自身红细胞现象,称为红细胞吞噬作用。

2、白细胞

慢性积液以淋巴细胞为主,如果淋巴细胞数量很多,而无其他白细胞时,应考虑结核、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出现中性粒细胞提示炎症过程,多继发于感染、癌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各种炎症。浆细胞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Hodgkin淋巴瘤等。

二、恶性积液细胞病理学(实验综合要求掌握肿瘤细胞的形态)

转移性肿瘤

浆膜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来源:积液中98%以上癌细胞皆是转移来的。当内脏恶性肿瘤侵及浆膜的毛细血管、淋巴管或引起循环障碍或直接浸润浆膜或合并感染而引起浆膜炎症时,皆可产生浆膜腔积液,但积液内脱落的癌细胞很少或无癌细胞,只有当肿瘤穿破器官浆膜表面,直接暴露在浆膜腔且广泛种植时,积液中才会出现大量的癌细胞。

各种脏器的转移癌如果累及浆膜都可能引起积液的产生。文献报道转移性恶性肿瘤约占恶性胸膜腔积液的45%,腹膜腔积液的35%,心包腔积液的27%。上皮性恶性肿瘤累及浆膜最为常见,主要是腺癌,鳞癌及小细胞癌仅占恶性积液的5%以下。

在非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中,淋巴瘤及白血病最为常见,其次是恶性黑色素瘤和生殖细胞肿瘤,而软组织和骨肿瘤罕见累及浆膜,即使累及,肿瘤细胞也很少脱落。

肿瘤性胸腔积液最常见于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其次是乳腺癌及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等。

肿瘤性腹腔积液以胃癌、卵巢癌和大肠癌为多见;其次为胆管癌、胆囊癌和肝癌;肝转移癌、腹腔淋巴结恶性淋巴瘤及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等较少见。

肿瘤性心包积液主要由原发性中央型肺癌累及心包膜造成;而原发于心包的恶性间皮瘤极罕见。

积液中转移性肿瘤有腺癌、鳞癌、内分泌肿瘤、恶性淋巴瘤等,最常见类型为腺癌、分化差的癌和小细胞肿瘤。有时可见角化型鳞癌。

1、腺癌:占积液内转移癌的80%以上,常见为肺腺癌、乳腺癌、浆液性卵巢癌、子宫内膜腺癌、食道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

其细胞学特点是:

(1)呈腺体样或管状结构。

(2)形成多层、圆形或卵圆形聚焦,提示乳头状增生。

(3)单个癌细胞呈柱状,与其他肿瘤类型有明显区别。

(4)印戒样癌细胞,核异常,偏位,胞质内含巨大黏液空泡。但是,仅见胞质空泡不是诊断腺癌的依据,须有明显的核异常。

(5)分化差的腺癌细胞鉴别诊断很困难。

2、大细胞型分化差的癌:

积液出现分化差的肿瘤细胞常容易判断,但难以鉴别肿瘤类型,如分化差的肺鳞癌、胰腺导管癌、膀胱上皮癌、软组织和骨肉瘤等。

细胞学特点:

(1)细胞大小各异,与原发性肿瘤有关,但积液中细胞大小变化不大。

(2)细胞常散在分布,呈疏松结构,不规则聚集。

(3)细胞块中肿瘤细胞数量多,胞质常透明和呈嗜碱性,可见大量空泡。

(4)核较大,有时不规则,常深染,含有大的不规则的多个核仁。

3、小细胞肿瘤:

常见为肺燕麦细胞癌、小细胞乳腺肿瘤、儿童小细胞恶性肿瘤或恶性淋巴瘤。积液中小型癌细胞,易误认为炎症细胞。

4、角化型鳞癌:

积液中少见,仅占2%~3%,分化好角化型鳞癌很容易识别,但罕见于积液,如角化型肺鳞癌、咽或食道鳞癌等。

细胞学特点:

(1)角化型鳞癌,无论核结构如何,积液中可出现类似正常鳞状上皮细胞的癌细胞。

(2)出现无核鳞状上皮细胞、核阴影、淡化或消失。

(3)鳞状细胞珠形成是诊断角化型鳞癌的标志之一。

细针吸取细胞学

细针吸取细胞学,又称细针细胞病理学(fineneedleaspirationcytopathologyFNAC)、细针吸取活检或细针吸取等,是用细针穿刺病灶吸出少量的细胞成分作涂片来观察病灶部位非肿瘤或肿瘤性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的诊断细胞学。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早期诊断手段。

①局部创伤小,不需要缝合,不留瘢痕;操作简便易行,定位准确;无需特殊设备,除深部脏器外。

②副作用少,操作灵活安全,不易发生意外。罕见针道转移、种植,对病人预后无影响。如有多个肿物,可同时取材,或同以肿物多点取材,便于比较,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

③取样、制片、诊断,通常只需1h左右,可适用于术中病理诊断。

④诊断准确率高,可以达到80%~98%。对良性和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接近于组织病理学诊断。假阳性仅占0.1%~1%。

⑤应用范围很广泛,特别适用于任何其他方法难取标本的部位。机体表浅部位的肿块或组织可直接穿刺,深部器官在B超或CT等医学影像诊断仪导向和定位下进行穿刺。⑥因吸取物是活组织,可以用其作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等检测,有助于诊断。

①针吸细胞提供的细胞标本量少,没有组织结构,故有一定的假阴性。这就要求检查者须经过细胞学培训并具有病理学基础。

②可以鉴别肿瘤的良性和恶性,但对肿瘤的分型和分类仍不够准确。

③细胞涂片的制备要求较严格,涂片制备不良,如涂片风干、过厚或染色不当,亦会降低诊断准确性。

④对一些肿瘤和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虽然采用了免疫细胞化学或DNA细胞图像分析等辅助方法,也需要组织学作进一步证实。

淋巴结细胞病理学检查

正常淋巴结穿刺涂片内大多数是淋巴细胞,大约占85%~95%以上,多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其余5%为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等;核分裂象不常见,诊断主要靠寻找有无异常细胞。

一、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细胞形态学(小题为主)

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是一项传统技术,肿大淋巴结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常作为淋巴结病变的诊断方法。非肿瘤性病变有炎症、感染、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性疾病。大多数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淋巴结。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能进一步鉴别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种类。

1、急性淋巴结炎

多因细菌或药物所致。病变早期可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后期可见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含有吞噬碎片的大巨噬细胞。

2、慢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增生性反应是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原因。慢性病变引起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滤泡增大、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其细胞学特点是:

(1)滤泡性和副皮质性淋巴结增生:细胞成分较多,散在分布,单个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滤泡中心细胞由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组成,细胞核有切迹,大细胞核疏松,有时形成小细胞聚集。大无裂细胞(中心母细胞)含有2-3个核仁,靠近核膜。免疫母细胞含有1个居中的、不规则的核仁。常伴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后者体积大,含吞噬颗粒。有时可见凋亡细胞。

(2)病*感染:EBV和HIV感染常伴淋巴结肿大,偶见于巨细胞病*、风疹病*、麻疹病*、单纯疱疹病*感染。在细胞学涂片上,显示混合性变化,可见大或小转化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生的免疫母细胞易被误诊为淋巴瘤细胞,但淋巴瘤不会见到各成熟阶段的浆细胞样淋巴母细胞。双核淋巴细胞类似R-S细胞,但形态不典型。多核巨细胞类似于破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

(3)肉芽肿性淋巴结肿大:在细胞学涂片上出现上皮样细胞,背景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呈长的多角形,细胞质淡染,细胞边界清晰,细胞核呈椭圆形,有时呈逗点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淡染,常有切迹。细胞多疏松聚集,吞噬外来异物的多核巨细胞的胞核多散开,类似Langhans细胞。

(4)窦性淋巴结肿大: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罕见疾病,又称为Lang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在细胞学涂片上,可见巨噬细胞、Langhans细胞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是诊断依据之一。

3、淋巴结结核:具有诊断意义的有:

①类上皮细胞:单个散在或成堆分布,少见。

②朗格汉斯巨细胞,为诊断结核性淋巴结炎的特征性细胞。

③干酷样坏死:涂片中见大片紫红色无结构物质或粗细不等颗粒,甚为杂乱,有污秽感,其间可出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较少的上皮样细胞。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

二、恶性淋巴瘤细胞病理学

年WHO提出了形态学和免疫学分类,将恶性淋巴瘤分为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

在细胞学涂片上,B或T细胞淋巴瘤呈单一性变化,细胞大小较一致,保存良好的淋巴瘤细胞常单个散在,保存不良时则互相重叠。根据细胞的大小,将恶性淋巴瘤的淋巴样细胞分为大、中、小三类。

①“小”指的是与淋巴细胞体积相同或稍大的细胞;

②“中”指的是淋巴细胞1-1.5倍的细胞,但不超过巨噬细胞。

③“大”指的是淋巴细胞2倍或更大的细胞。恶性淋巴瘤的淋巴样细胞胞核常呈圆形,有切迹、分叶状,核膜不规则,有小突起,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有或无核仁。

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恶性淋巴瘤的20%,WHO将其分为典型淋巴瘤和以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淋巴瘤。其中典型淋巴瘤分为结节硬化型、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

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细胞学诊断基于典型的Reed-Sternberg(R-S)细胞,背景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典型的Reed-Sternberg(R-S)细胞:体积大,具有大的双核或多核,细胞质淡染,核染色质疏松,明显大核仁,核周有透明区。有时,可见霍奇金细胞。霍奇金细胞是大个单个核细胞,染色质疏松网状,1个或多个核仁。虽然组织学上可以分型,但细胞学很难分型。

以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淋巴瘤常由上皮样细胞、R-S细胞变异体(L-H细胞)组成,背景是成熟淋巴细胞。L-H细胞呈多核,淡染,核仁居中,如“爆米花样”外观。

三、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细胞病理学

淋巴结转移癌比淋巴瘤更多见,由于正常淋巴结没有任何上皮细胞,它们在淋巴结内的存在是转移癌的特征病变。针吸细胞学除诊断是否为癌细胞外,还应根据细胞学形态及临床表现,提示原发肿瘤的来源。有的原发肿瘤小而隐蔽,常借助于转移的淋巴结穿刺而获诊。

当涂片内有非淋巴组织恶性细胞,背景有或多或少的活化和非活化的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时,可以作出转移癌的诊断。转移性肿瘤是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原因,淋巴结穿刺不仅能诊断转移性肿瘤,而且能寻找组织学类型和器官起源。

淋巴结转移癌涂片的主要特征:癌细胞成团排列,相互堆叠,且有少量散在的癌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不等,形态正常。根据恶性细胞的特点可以对肿瘤进行分型,转移的未分化癌需要与淋巴瘤鉴别。

1、鳞癌:

角化型癌细胞呈梭形或蝌蚪形,细胞边界清晰,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固缩,可见无核鳞状上皮细胞、鹰眼细胞或鳞状细胞珠。非角化型癌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边界清晰,胞质淡染,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易于分化差的腺癌混淆。

2、腺癌:

细胞常单个或成团,大小各异,有球样、乳头状疏松聚集或腺腔样结构。细胞呈圆形、立方形或柱状。胞质均匀或含明显小或大空泡,核偏位。胃癌常见大的印戒样细胞,结肠癌常见柱状长形细胞,核呈栅栏状,背景见大量坏死物质。

3、小细胞癌:

细胞常单个或成团,较淋巴细胞大2-3倍,胞质少,染色质细颗粒状,深染,有时见核固缩或核仁。成团时出现铸模现象和大量坏死物质,很难和淋巴瘤细胞鉴别。

一般来说,若涂片中细胞排列成巢、拥挤现象明显,且形态多样、裸核多见,多为转移癌;而淋巴瘤细胞呈弥散分布,形态单一,胞浆明显可见。

4、恶性黑色素瘤:

细胞常散在分布,呈圆形、多角形或梭形。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的胞质丰富,胞质内常见细颗粒状棕色黑色素颗粒,核常偏位,使细胞呈浆细胞样外观,可见双核或多核,核呈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质细颗粒状,有一至多个明显核仁,常见核内细胞质包涵体。

一般瑞氏染色对诊断淋巴瘤效果较好。

淋巴结的细针吸取检查取得组织有限,对于淋巴结肿大病因确诊需结合临床及病理活检。

怀疑淋巴结结核,可以作抗酸染色找结核杆菌。

恶性淋巴瘤只单独作细胞学检查不能肯定诊断,因此除组织学活检,还可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全B细胞抗原及全T细胞抗原等细胞表面标记对该病进行分型。

怀疑白血病淋巴结浸润时,可以查血象及骨髓象加以鉴别。

以后,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大学脱落细胞学细胞病理学期末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