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摘三篇,都是跟“冲突”有关。
第七篇:《史湘云与林黛玉上演的对手戏》
第八篇:《“宝玉挨打”与冲突的间接性》
第九篇:《“宝玉挨打”后的艺术描写》
……分割线……史湘云与林黛玉上演的对手戏
(摘若干要点)
史湘云心直口快,天性豪爽,有一股不服输的孩子气。她不但在带有竞争性的联句斗诗等游艺活动时,不肯稍让黛玉,就是在日常交往时,也毫无机心,有什么想法,总是一吐为快,有意无意间,就跟黛玉发生了冲突,让本来不是林黛玉对头的史湘云,却上演了与黛玉一出又一出的对手戏,显示了人际交往的错综复杂性。
与林黛玉的雅而不能俗相比,史湘云是一个能俗能雅、大俗大雅之人;
与林黛玉一举一动是标准的弱女子相比,史湘云又总在女性的秀丽中,透出男性的英豪气。
她在贾宝玉生日宴行酒令时即兴发挥的那种言语混搭风格,其腾挪跳脱、挥洒自如,是贵族女孩中很少见到的。这种风格,与她醉卧在青石板上芍药花下的举止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史湘云与林黛玉的冲突,有时候就是一种为人风格的冲突、审美趣味的冲突。
香菱跟黛玉学诗,黛玉劝诫香菱不要学陆游“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似乎很鄙视这种描写。而后来,史湘云和黛玉在凹晶馆联句时,却大大赞赏这句描写,还说“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由此大致说明湘云和黛玉为人风格、审美趣味的差异,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举演戏的龄官像黛玉这个例子)……林黛玉理解为大家合伙嘲笑她,史湘云理解为自己需要看别人眼色行事,终于引发了一场大冲突。有意思的是,冲突虽然激烈,但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爆发,两人都把怨气出到前去劝解的贾宝玉头上。特别是史湘云,那种言语的尖刻,比之林黛玉,是丝毫不逊色的。
……
这些尖刻的话都是冲着宝玉而来的,使得本来是湘云和黛玉的冲突呈现为一种间接的方式。在这过程中,贾宝玉承受了来自两方面的压力,把两位女孩的冲突,内化为他自身的一种心灵感受,一种“爱博而心劳”(鲁迅语)的疲惫感。
即便有时候,口角仅仅发生在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但又会迂回到不在场的薛宝钗身上,让她躺着中枪。这样,也使得本来就错综复杂的纷争,更显曲折了。
(史湘云说黛玉不敢挑薛宝钗的不好)……语气是真诚的,因为她真心认为,宝钗的言行代表着完美。想不到这一说,反挑动了黛玉的反感。黛玉听了……冷冷的、鄙夷不屑的反话正说口吻,加上说话时故意一惊一乍的夸张,营造出跌宕起伏的效果,似乎非要把薛宝钗贬到尘埃里才罢休的。……史湘云大概也发现了自己对宝钗的由衷赞叹所起的反作用,让宝钗救自己的结果,适把宝钗置于被责难的境地。所以赶紧挺身出来,通过说一些带玩笑的刻薄话,把黛玉对宝钗生出的无名之火,引向了自身……替不在场的宝钗解了围。
(宝钗在宝玉床头做袭人搁下的针线活,对于贵族女子来说是不合礼的,黛玉准备取笑宝钗,史湘云拉开黛玉去找袭人就化解了)……虽然冲突就是因宝钗而起,但薛宝钗本人不知道。黛玉指出宝钗行为的瑕疵,对宝钗嘲笑,是需要史湘云参与围观才能产生喜剧性之讽刺效果的。但一向快人快语的史湘云此时却能自我节制,她拒绝围观薛宝钗,说明了薛宝钗的厚道所产生的持续影响,这当然又是薛宝钗所不知的。
……另一篇的分界线……
“宝玉挨打”与冲突的间接性
(摘若干语段)
冲突是力量大致相等的两方的作用与反作用,其戏剧性也由此产生。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作为传统价值维护者的贾*和作为叛逆者的贾宝玉,两人之间的力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要使冲突充分展开,要有大致相等的反作用力,就要把冲突的另一方予以替换。这样,本来是贾*和宝玉的冲突,就依次变换成与门客等身边人、与王夫人、与贾母的三重冲突。
第一,贾*与门客等身边人的冲突。
……门客的作用在这里不可替代。……只有在旁加一组门客身份的人物,既可劝,又毕竟劝不住,才将王夫人等一一引出。
……喝令小厮打、自己夺过板子来打、门客夺劝无效等三个层次。气氛越来越激烈,因为令别人替他打尚属常态,亲自动手则已经失态,门客的劝解反而预示着宝玉行为将来的可怕后果。……门客实已无作为之可能,才转入冲突的第二阶段。
第二,贾*与王夫人的冲突
……贾*见到王夫人,反而打得更厉害,以发泄对她娇惯儿子的不满。
王夫人的语言和动作始终是协调的,先是抱住了板子来劝,……同时,又抬出老祖宗来要挟,……“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爬到他身上,既有保护他的意思,更有要死就让我们母子俩死在一块的表示。这样的表示,可怜和撒赖是兼而有之的。……
第三,贾*与贾母的冲突
……贾母的到场,则使冲突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贾*、王夫人等及时迎出去,组织成一个新的冲突空间……
……贾母的语言,咄咄逼人,似乎毫无理性可言,但句句话里有话。……终于使贾*叩头认罪,冲突趋于缓和。
……作为冲突的另一方,贾宝玉事后的态度究竟如何,理应成为焦点所在。贾**打他,并没有使他收心,反倒是挨打后众人的关怀,使他感受了强烈的温暖。挨打后的反响,对宝玉而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死也情愿”。这样的心理,是贾*万万想不到的。
这既给贾*的行为后果添上了最具讽刺性的一笔,同时也让我们恍然,曹雪芹表现冲突的独特性还不是一种简单的替换,而是更为复杂的一种时空移位。
……另一篇的分界线……
“宝玉挨打”后的艺术描写
(摘若干语段)
描写宝玉挨打的后续反应,小说是借助两种时空结构方式,写出了黛玉和宝钗等人的对比性效果,……
其一是空间相同,时间不同。
宝钗和黛玉去探望受了重伤的宝玉,都是直接来到宝玉床头,但时间上有先后,即宝钗先去,黛玉后到。
宝钗去探视时,……太阳还没有下山。她主要是去送特效的伤药,所以不容耽搁。
黛玉应该是最关心宝玉的人,为什么反而落后,要到太阳下山后才去呢?……黛玉身体一向虚弱,太阳下山后出门,……但还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黛玉听闻宝玉挨打,已经把眼睛哭肿,白天出门怕被人见了讥笑。所以她才在太阳下山后去探视宝玉。等到听闻凤姐上门来,又急急忙忙从后门躲开了。
宝钗在探望过程中,既有言语的劝慰,也有落到实处送上的丸药,……
而黛玉去探望,献给宝玉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眼泪。……眼泪是表达情感的最好符号,黛玉在这里的眼泪凸显了自己对宝玉的深厚感情。
而薛宝钗则相当含蓄,在情感表达的时候只是眼圈稍微红了一红。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宝钗也是有情感的,但她基本上还是以理性控制了,从而让薛宝钗在“理”和“利”这两方面体现出她的为人特色。
……她一方面讲“理”,一方面又讲“利”,她非常强调要给别人实惠。……(说宝钗送礼打点方方面面的周到,略。)……大家都说薛宝钗的好,除了她的温柔敦厚,也实在是因为从她那里得到了不少实惠。相比之下,薛宝钗给林黛玉的礼物尤其多,所以有人说二人后来关系和解,是因为薛宝钗用礼物收买了她,……这与其说是薛宝钗在收买林黛玉,还不如说黛玉懂得感恩更合理些。……黛玉跟宝钗很不同的是,她既不讲究“理”也不讲究“利”,她唯一献给宝玉的就是表达情感的眼泪,除了“眼泪”还是“眼泪”。
其二是空间不同,时间相同。
把不同空间但又是在同一时段发生的事情,详细叙述了出来,从而产生了宝钗和黛玉的另一种对比效果。
(宝玉牵挂黛玉,借口让袭人去宝钗处结束,让晴雯去看黛玉)……其实是不放心过于伤心的黛玉。……让晴雯拿两块自己用过的旧手帕给黛玉送过去。……黛玉拿到了宝玉的旧手帕,明白其中的心意,大为感动,就在上面题下了三首情诗,……那种借助手帕的呼应形成的宝玉和黛玉的默契,似乎也把两人的心灵世界晾晒了出来。
……在黛玉拿到宝玉手帕而感动题诗的时间段里,宝钗有怎样的行为。那宝钗在做什么呢?……(转述薛宝钗去指责薛蟠,薛蟠指责说宝钗想嫁宝玉而护着宝玉。略。)……
对于薛宝钗这样一个恪守传统礼仪,把婚姻大事都交给父母来安排的人来说,是有很大伤害性的,所以不由得气哭了。……当黛玉既为宝玉的伤痛也为宝玉对自己的真心流泪不止时,宝钗却在自己的房间里,为满心的委屈而流泪。这两位处在同一时间段但不同情境中的隔空对比性流泪,不久又被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第二天,黛玉看见宝钗脸上有哭过的痕迹,嘲笑了她。)
……黛玉这样说的时候,她似乎忘记了自己哭肿的眼睛,或者说,她正是记住了自己为何流泪,才以此理由想象了别人并掩饰自己曾经的流泪。
……也许,对于黛玉的玩笑,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一个获得了宝玉倾心相许的人,对于他人的流泪,多少有了些看好戏的心情。甚至是,她说宝钗的眼泪医不好宝玉的棒疮,正可以反过来理解,她是在为自己的眼泪没有白流而得意。这点小女儿的心思,是宝钗不及计较也没心思计较的。因为那时,宝钗正牵挂着薛姨妈和薛蟠——这种行为与心理的错位式对比,强化了理解人生的复杂性。
好,今天就到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