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肿瘤学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联合协办,由分布医院胸外科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胸外科规范与创新手术巅峰展示会”面向全国正式启动。
李强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西区秘书长,在会下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科普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
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Q:作为本次大会的西区秘书长,您认为这次大会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对西南地区的胸外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A:这次大赛的意义,已经贯穿在我们大会的主题里面了。也就是我们的规范、创新、传承和发展,我觉得这八个字说得挺好的。咱们胸外科这些年发展得这么好,一定是靠传承和发展。
现在肺癌发病率如此之高,我们怎么规范地治疗,提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怎么带领我们的团队,带领我们年轻人去创新,发展我们的胸外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问题。它的意义在于基层的治疗和城市治疗一定要同质化、规范化。只有在基层实现同质化的治疗,才能实现咱们健康中国,把所有肿瘤的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落实到实处。
这个大赛非常有意义,我觉得每2~3年可以做一次。第一是检验我们能不能把团队带好,看看我们的基层团队能做到什么样的水平,能做到什么样的高度。第二就看看我们的创新还能到什么样的水平,还有多大的潜力,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专家应该做的。
Q:关于如何开展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您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分享?
A: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做基层的工作,早在8-9年前就接受了中国癌症基金会农村筛查的一个项目,在四川的农村地区开始了肺癌的早期筛查。这个项目我在四川地区做了两个点,一个在成都的龙泉驿区,一个在四川省的南充市。
我们通过这两个点,全面推广肺癌的早诊早治,让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能做的最多的应该是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病人被筛查出来以后,关键的是要让患者接受治疗。
筛查出来的所有病人,一定要赋予他们%的持续治疗,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由于部分农村病人的理念和文化背景不一样,有的病人是不愿意治疗的。
虽然国家的筛查是免费的,是国家财*转型付款,医院治疗,而且病人自己要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所以,有的处于农村的、非常贫穷的地方的病人,对于治疗可能就不会那么上心。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没有症状,早期肺癌的诊断不一定成立而放弃了治疗,这会耽误很多时间,导致以后的治疗效果不好。
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早期肺癌病人是同意积极配合治疗的。治疗期间,我们开展了以胸腔镜为主的早期肺叶切除,肺段切除,甚至亚肺段的切除,这些治疗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分层分析中,我们发现,有的时候很早期的病人做了肺段的切除,也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获得长期的生存率,也就是说95%以上的5年生存率都可以达到。
在早诊早治的过程中,我想给大家分享我们早诊早治的一个方法,大家都知道,自从美国的NLST在全球发表早期肺癌筛查的方法以来,用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把肺癌的死亡率降低了20%,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里程碑式的进步。
但是低剂量的螺旋CT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说可能有一部分病人会受到过度的诊断,甚至过度的治疗。低剂量的螺旋CT它带有一定的射线,对人体是具有一定的伤害和影响的。后来我们就想从人体呼出气的检测着手,用一个新的方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无创早期筛查。
这次我们设计了用无创的仪器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利用量子级联激光器(QCL)技术对呼出气进行检测。我们期望用这个技术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再做出一个贡献,让我们筛查的对象更加早期、无创、快速、精准。
在早诊早治这个项目组,我的体会是要多进行科普宣传,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早诊早治的好处和重要性,一定要让我们的民众踊跃地参加早诊早治,争取把所有的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早期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国肿瘤资料的五年生存率。达到年健康中国的目标:把我国肿瘤治疗的五年生存率提高15个百分点。
Q:您如何平衡临床工作的学习、发展和参与医学科普的社会工作?
A:其实科普工作和临床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咱们四川属于西部地区,从经济上相对北京、上海、广州要落后一些,在科普方面也自然差一点。怎么让早诊早治的科普深入人心,是我们医学会、抗癌协会、医师协会要做的重要事情之一。我现在担任四川省医学会胸心外科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就有责任和义务在四川省的区域内推广癌症的早诊早治。
在协会中,我们经常通过电台、电视台和记者下乡,给大家讲述肺癌早诊早治的重要性。老百姓在很多视频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中都听我们的团队进行科普宣传,他们就会对我们逐渐产生一种信任。
当他们在筛查中发现小结节的时候,就会来找我们咨询,我的团队会告诉他们,怎么理智、科学地随访小结节,要在他们的心目中取得一个信任,很多人跟着我们进行随访,那么就避免了过度的诊断,特别是过度的治疗。
现在我在成都市、在四川省,大概有超过个小结节病人跟着我的团队进行随访。这样把病人的顾虑打消了,不会让他觉得被社会抛弃或边缘化,而是正在被社会所关心。
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研究生经常会定期给患者打电话,医院随访,了解结节的变化情况。有的人确实在复查中结节就消失了,变淡了、变小了,可以高高兴兴回家。但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结节长大、密度增加、结节中血管的增加,风险就比较高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给他做外科的干预。
一般来说,在原位癌或者是在肺癌的微侵润阶段,咱们做一个精准的肺段切除就可以根治肿瘤,而且不需要术后的治疗。如果说肿瘤发展成了侵润性癌,从规范和指南的角度来讲,我们就会给他做一个肺叶的切除,加一个淋巴结的清扫。
如果说淋巴结没有转移,那么也不需要术后的治疗了,自然就挺好的,那么这一批病人的五年生存率肯定会更高。所以又回到了刚才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规范和我们的创新。如果在中国的二级、三级城市,手术都能做的很规范,那么肺癌的5年生存率肯定会提高。
Q:您觉得传承和发展对于医学的意义如何?
A:传承和发展对医学太重要了。我是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毕业比较早,在我的印象中,现在我们华西有的老师已经80多岁了,还在临床工作,还在看门诊,老师对我们的教诲特别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工作以后,逐渐有了经验,就一定要把我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的弟子、我们的学生,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至少要花10年到15年的时间,他才会慢慢的成熟。
在另一方面,医学是一个经验医学,但是如果没有前辈的经验,没有汲取前辈的教训,一个医师的成长是很慢的。我们经常在科内召开“非再讨论会”,如果患者需要做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或者是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我们科内是一定要讨论的。就是为了总结教训、总结经验,让我们现在的教训变成下一代医师的经验,让他们少犯错误,不犯重复的错误,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在这么多年中,我把很多心血都放在培养研究生上面。因为从他们那儿,我看到了我们医学的希望。他们很多的理念实际上是超越我们的,我不知道其他的专家有没有这种想法,带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你发现你自己会变得更年轻,更有激情,你的思想不会老化,也可能延迟你出现老年痴呆的时间。
我经常和学生做朋友,帮助他们想想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会无保留地告诉你,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有什么要求。特别是在临床上,在他们的学习计划、他们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他们需要什么?一定要帮助他们!因为他们现在还相对弱小,我们能够无私地帮助他们成长,我们医学的进步就会快一些。包括我们的团队,医院,进步就会很快。
Q:您如何看待肺癌的MDT?
A:在整个的肺癌治疗中,不光是早期肺癌的病人需要手术,中期或者晚期的病人的比例也占不少。从统计学来看,还有将近70%的病人处于中期和晚期。他们在第一次治疗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失去手术的机会。怎么办?
在八年前,也就是年,我们在川肿率先成立了肺癌的MDT,八年来为很多病人解决了高难度的诊断和治疗的问题。
MDT在很多发达的国家肿瘤治疗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常见)方式。现在我们所有的非常规的病人,比如说一个晚期的病人,或者是一个N2的病人,或者手术后进展的病人,我们都进行MDT。在我们肺癌的MDT团队现在有成员41人,其中核心成员19个人,包括外科、放疗科、内科、病理科和影像科,以及和我们相关的一些辅助的科室。
我们每周对疑难的病人进行讨论,而且我们医院肺癌MDT的规范。比如什么样的病人必须要进行MDT讨论?以及治疗后怎么样进行随访?
现在,很多病人都自动要求我们为他们进行MDT,然后才愿意进行第一次治疗。这也和我们对MDT的宣传很有关系,我们在四川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宣传MDT,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肺癌MDT团队经常去四川的二级县市进行MDT的巡讲,医院每二周一次的“川肿肺癌MDT大查房”的互联网机制,并和国际、医院的肺癌MDT团队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
比如说在我们的川内,我们每年都要做4-6次的MDT巡讲,医院的MDT水平。只有把基层的MDT水平提高了,他们的诊断水平、治疗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我们肺癌的诊治水平,这个理念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治疗肺癌的技术和方式发展得特别快,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还有靶向加免疫,免疫加放疗,免疫加化疗等等,很多的治疗方法都可以用。在我们的MDT团队有很多有经验的国内顶尖专家,我们的理念和国际接轨,肺癌患者在我们川肿的MDT团队中能够得到最好的诊断和治疗。
李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胸外中心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本文来源:医和汇学术交流平台订阅号
四川省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