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主义是肿么回事?你了解自己的人格吗?
文/心似海蓝蓝
.3.27
现代哲学之父胡塞尔有两大弟子,排第一的是海德格尔,舍勒(MaxScheler,-)排第二,可是胡塞尔认为,这两大弟子都背叛了师门,离开了胡塞尔原创的现象学范畴,海德格尔走向了存在主义,成了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舍勒则建立了他的“人格主义”。
什么是“人格主义”?
所谓人格,拉丁文是persona,原意为“面具”,好像我们与不同的人接触,就要带上不同的面具一样。英文就成了person,跟你的职业、身份有关,我们都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啦,人格是必要的,也是需要的,更得不断切换自己的人格面具。
譬如,你是个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就带上医生的面具,回到家里就得摘下来,换上丈夫、父亲的面具,面对妻子和孩子了,从这个角度说,做人好难,也好麻烦呀,总得换面具带。
舍勒的人格主义,先是批判了康德的先验方法,也批判了心理学方法。当时最流行的就是康德的先验方法,以及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舍勒认为,这行不通,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必须使用精神学的方法,也就是统合先验方法与心理学方法,人的日常生活有其特殊的精神上的意义。先验与心理,共同指向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精神意义。有精神,生活才有意义。
人格主义的核心,就在于你的一切活动、行动,都基于你的人格。舍勒强调,人格是行动的中心,你的任何一个行动都以你的人格为中心。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既不是你的心灵,也不是你的身体,而是身心合一,毫无分裂。
舍勒说:“人格只以精神的现象显示,人格及其行动不能被客观化。人格由其内在结构显示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譬如,我去大溪地挖珍珠,爱上了一位当地的姑娘,娶了她回到中国,一起生活。这一系列的现象是我的精神呈现,是身心合一的。又比如,我感觉很苦闷,去医院问医生,结果知道自己抑郁了,然后,我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搞起了自媒体、哲学咨商的工作,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我的人格在运作。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病不病的问题了,因为,苦闷、辞职、创业都是我的精神性在发挥作用。
舍勒进一步区分了行动与功能。他说,功能是属于心理层面的,而行动并非心理,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了。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想我爱你,我只是想想而已,没有行动呀!想是心理上的运作,当我真的与你交流、见面,才实现了这个功能。所以,舍勒说功能必然是蕴含在这个身体里,再经由行动把这个功能变现了。
心智功能在身体里,身体在客观环境里,每个人必然属于某个特定的客观环境,蛋是,人格并不属于任何客观环境,人格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此话怎讲呢?
我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以我的人格为中心,这时候,我面对的是全世界,也是自我的整个一生。并非客观环境造成了我必须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这样的人格才是完整而独立的,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格,好玩吗?
如果你理解了舍勒的人格主义,抑郁或是双相情感的问题就自动消失了,因为无论抑郁还是双相,都只是你的人格呈现,既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身体问题,你没有理由拒绝人格的各种现象了,很容易就化解和超越抑郁、双相情感了。
换言之,你不知道自己有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才会把抑郁、双相情感归咎于身体问题,或者心智问题。是身体出了毛病,你就需要吃药;是心智问题,认知障碍,你就需要心理治疗。是医学和心理学造成了你的身心分裂,只要你重新统合起来,用人格主义来理解自我,你的“病”立刻就痊愈了,一刹那病就全好了,神奇吗?
当然,我们还是未必能够理解人格主义。。。因为,哲学家的思考能力,非常人所及。
人格与爱
舍勒是著名的价值客观论者,他提出了价值具有客观性,而且分了5个层次的标准:
1,持久性;2,不可分割性;3,基础性;4,深度满足性;5,非相对性。
以爱情来说的话,越持久、不可分割越有价值,最好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有木有?一心人就是不可分割,不能分给别人,只爱我一人,不相离就是持久,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基础性是说,以爱为基础,爱是底蕴,是底层代码,由爱再去发展事业,赚钱,娱乐等等都以爱为来源了。深度满足性是说,同样看一部电影,自己看木有与爱人一起看获得的满足感更深。非相对性,是说爱不是比较出来的,而是绝对的爱,绝对爱你,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条件与环境约束了,天涯海角,生老病死,走到哪里,遭遇啥情况,都是绝对的爱。
So,人生要追求最高价值实现,用这5个层级来看,就是永恒、完整、根本、至深、绝对。
在此基础上,舍勒又提出人生价值实现的4个层级,从低到高:
1,感官愉快的价值;2,生命感受的价值;3,精神品位的价值;4,宗教的价值。
看见你,赏心悦目,这是感官愉快的价值,你美呀,愉悦了我的眼睛和心情,这是最初级的价值。继续往上,跟你一起散步呀,看电影呀,露营呀,感受到了你活泼的生命,你太好玩了,这就是第二层。再进一步,就来到精神品位了,欣赏你独特的个性,审美趣味,以及古灵精怪的奇思妙想和各种姿态万千的行为,体验到了你的精神性。最终,就会皈依在某种类似于宗教的理念下了,相信爱你就是爱自己,透过爱你,爱整个世界,就具有了宗教情怀。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你无限大,值得我无限探索下去了。
辣么,人格与爱到底是啥关系呢?舍勒很有趣,先提出了四种人格类型,很特殊的分法。
舍勒说,人格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里,自然而然就会落成四种人格的价值类型:
1,最高的人格是创造神圣的价值。譬如,宗教家、使徒、殉教者,像耶稣就属于这种人格,从公元前后直到今天,经过了两千年,地球上仍然有25人口信赖他,耶稣的价值简直高到天上去了,有木有?
2,天才人物,在人类文化上有杰出贡献。艺术家、哲学家、立法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像苏格拉底,孔子,老子,奠定了人类的精神底蕴。
3,英雄人格。*治家、*事家、殖民开拓者,它们充满活力与激情,叱咤风云,像凯撒、拿破仑,汉武大帝、唐太宗等等。
4,能够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人。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医学家,因为这些人针对和载制的是物质世界,所以才放在第四,并非这些人格落后,他们的人格也同样光辉夺目。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呢,其实,以上四种人格都不是,而是伟大人格的追随者。人生就像是在海上航行,找个伟大人格的人给自己当船长,跟着他们的光辉走完这一生就挺好的了。舍勒的这种人格划分,其实是告诉我们,在精神层次上,我们可以不断追求超越和提升,有前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每个人都不缺乏灵*导师了,有木有?
我们看,抑郁和双相情感的人呢,其实都是没有精神之父,木有灵*导师,学了舍勒的人格主义,给自己找个精神上的爸爸,选择一个发展自我人格的方向就万事大吉了。
换个角度说,咱们活着呢,不要太自以为是,同时也要充分肯定自我的人格成长,要对自己有信心,从出生到死亡,父母无法选,家庭环境无法选,时代、社会条件还是无法选择,你能选的就是你的精神方向,你的精神之父,你的人生航行的船长。先天的本性与禀赋,要配合外在的目标,内外结合,过一个幸福的人生,还是得有点志向,有点追求,如是,才有源源不断的希望和动力,不是吗?
人格与爱,就是用爱来养成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完美呗?
《中庸》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伟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东西方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完美的共识。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