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我们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年龄在50岁~55岁之间,在我国,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逐年递增,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宫颈癌”。
一般来说我们把宫颈癌分为这么几大类型:
(一)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占宫颈癌的75%~80%。
所谓“浸润”就是说这个“坏细胞”将它的触手伸遍了“大江南北”,像蜘蛛侠靠着蛛丝一样,灵活的转移。而它又分为“巨检”和“显微镜检”两大分型。
巨检: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肉眼观察无明显异常,或类似于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随着病情变化可形成四种类型:
1.外生型:呐呐呐,这个最为常见了,癌灶向外生长,呈乳头状或菜花状(那个图就不配了,大家请自行参考菜花想象),不仅如此,组织还脆,触之易出血,而且常常累及阴道。
2.内生型: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癌灶向子宫颈深部浸润,看着子宫颈表面光滑或仅有柱状上皮异位,但是子宫颈形态已经变得肥大且硬,呈桶状,常累及宫旁组织。
3.溃疡型:当上述两型癌组织继续发展合并感染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空洞,似火山口样。
4.颈管型:所谓颈管型,顾名思义就是癌灶发生于子宫颈管内,常侵入子宫颈管和子宫峡部供血层及转移至盆腔淋巴结。
显微镜检:
1.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指在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基础上镜检发现小滴状、锯齿状的癌细胞团突破了基底膜这最后一道防线,浸润间质。
2.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指癌灶浸润间质超出了微小浸润癌,多呈网状或团状浸润间质。
(二)腺癌:这个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啊,占子宫癌的20%~25%。
(三)其他:比较少见的类型,如:腺鳞癌、腺样基底细胞癌、绒毛状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间叶性肿瘤等。
了解了分型,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会得宫颈癌呢?那我就给大家简单讲一下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吧。
目前公认的引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三类:
1.生物学因素:目前已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感染(HPV)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2.行为危险因素:主要与性行为及分娩次数有关,如: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营养不良等。另外与患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宫颈癌的高危男子接触的妇女也易患宫颈癌。
3.遗传易感性:目前仅有少量研究表明宫颈癌可能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知识点来啦,拿个小本本记好呦!当广大女性朋友出现下列症状时,就要敲响警钟了!
1.阴道流血: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即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老年患者常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2.阴道排液:多数患者有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
3.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症,晚期可能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但是想要最终明确诊断,还是得来院检查,在此请记住“三阶梯”式检查:
1.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
2.阴道镜检查;
3.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说了这么多,其实宫颈癌并非那么可怕,我们还是可以做好预防工作的,我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预防宫颈癌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防线:也就是现在大热的“HPV疫苗接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9~45岁的女性都应接种,而且更早接种能更好的保护,这也是宫颈癌最有效的一级防护;
2.第二道防线:普及、规范宫颈癌筛查,做好疾病的二级防护,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检查,及早治疗高级别病变;
3.第三道防线:对确诊的各个级别的宫颈癌行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加上化学药物治疗,目前早期宫颈癌治疗效果还是很好的。
Tips:但在这里有个概念,即治疗效果。癌症的治疗效果不是治愈率,而是存活5年的可能性。
不过I期的宫颈癌,5年存活率还是能达到80%的,所以大家更要及早预防,更好保护,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你还不太明白,欢迎咨询我院妇科专家。
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防治期间,人人有责,我们一直与您的健康随行!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十六楼妇科24小时值班--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专家门诊:-
(图/文妇科:张曦月、周婷婷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