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答案绪论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运动系统骨髓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骨网眼内的具有造血功能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分红骨髓和*骨髓。婴幼儿全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骨髓完全转化为*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或失血过多时,*骨髓仍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胸骨角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记数肋的标志。隆椎隆椎:即第7颈椎,因其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活体易于触及,是临床上记数椎骨数目的标志。骶角骶角:骶管裂孔的两侧有两个向下的骨性突起,称骶角,可在体表扪及,是确定骶管裂孔的体表标志骶管裂孔骶管最下端的开口,是骶管麻醉的部位,相当于“腰腧穴”的部位。椎间孔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城=成一孔,称为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上缘正中的切迹称为颈静脉切迹,是“天突穴”定位的骨性标志。翼点颞窝内侧壁,额、顶、颞、蝶骨会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外科颈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大转子股骨体与股骨颈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关节骨与骨之间的间接连结,称为关节。其间有间隙和滑液,有较大的活动性。椎间盘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环,由周围部的纤维环和中央部髓核两部分组成。肋弓由8到10对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一个肋软骨构成的结构。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浅层,以两头分别起自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斜向后上方,至于颞骨乳突。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形成三角形裂隙。其中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主动脉裂孔主动脉裂孔是膈肌上的孔裂之一,位于左、右膈脚与12胸椎体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食管裂孔是膈肌上的孔裂,约平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腔静脉孔是膈肌上的孔,约平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白线位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在腹前壁正中线上交织而成。腹直肌鞘呈鞘状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弓状线在脐下4-5cm处,腹直肌鞘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加入鞘的前层,后层的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游离下缘,称弓状线。界线骨盆界线由骶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的环形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标志。椎管由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成的管,管内容纳脊髓、脊神经根等。环转运动关节头在原位转动,骨的远侧端作圆周运动。关节腔是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面围成的密闭窄隙,其内有少量滑液,腔内呈负压。*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结相邻椎弓后部的韧带,协助椎弓围成椎管。消化系统咽峡由悬雍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区域,是口腔通咽的门户。齿状线各肛瓣边缘和肛柱下端共同练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是皮肤和粘膜的分界线(肛皮线)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的腔面,是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回盲瓣回盲口的上下缘各有一半月形的粘膜皱襞,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也防止大肠内容物流入小肠。咽隐窝在鼻咽,位于咽鼓管圆枕后上方(*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称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结肠带三条,由肠壁的纵行平滑肌增厚形成,沿肠的纵轴排列小网膜是由肝门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结构。呈围裙状。网膜囊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前后扁窄间隙,属腹膜腔的一部分Douglas腔即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形成的陷凹,是立位和半卧位时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腹股沟三角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此区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呼吸系统易出血区鼻中隔前下份的黏膜较薄,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称为易出血区,临床上约90%的青少年鼻出血发生于此区弹性圆锥为紧张于环状软骨弓上缘、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的弹性纤维膜。声带声襞以及由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组成的结构为声带鼻的易出血区鼻中隔前下部毛细血管极其丰富,容易损伤出血,成为鼻的易出血区肋膈隐窝在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处,每侧呈半环状,是站立位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多聚积于此。纵隔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泌尿系统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肾的部位。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即肾动、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合称肾蒂。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某些肾病患者,叩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于一个由肾实质围成的腔,称肾窦,内容纳肾小、大盏、肾盂、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及脂肪组织等。肾乳头肾锥体的尖端圆钝,称肾乳头,肾乳头的顶端有许多乳头孔,肾形成的尿液由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膀胱三角。此处因无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贴,无论膀胱收缩或膨胀时,粘膜均平滑无皱襞。膀胱三角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点区域。前尿道男性尿道全长可分3部,临床上把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后尿道男性尿道全长可分3部,临床上把尿道前列腺部和膜部称为后尿道。生殖系统睾丸小叶在睾丸内,由睾丸纵隔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锥体形的小叶,称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蟠曲的精曲小管,管壁的上皮能产生精子,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分泌男性激素。精索为一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上端,主要由3层被膜包裹输精管精索部、腹股沟部、睾丸动脉、蔓静脉丛、输精管血管、淋巴管、神经丛及腹膜鞘突残余等构成。精囊又称精囊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为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其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分泌的液体组成精液的一部分肉膜为阴囊的浅筋膜,在阴囊皮肤的深面,含平滑肌纤维,其平滑肌可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反射性的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有利于精子的育。阴茎包皮阴茎皮肤自阴茎颈处向前游离延伸和反折,形成双层的环形皱襞,称阴茎包皮,包皮的前端围成包皮口。输卵管峡输卵管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连于子宫底的两侧。其子宫部与输卵管壶腹之间的一段称输卵子管峡,紧接子宫壁外面,细而直,血管分布较少,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进行。输卵管伞输卵管最外侧的一部称输卵管漏斗,呈漏斗状,其游离缘有许多细长的突起,称输卵管伞,是手术时识别输卵管的标志。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子宫口子宫颈的内腔为宫颈管,子宫颈管下口称子宫口,通阴道,口的前、后缘分别有前、后唇。未产妇的子宫口呈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分娩后的子宫口为横裂状。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称阴道前庭,此处有4个开口,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在小阴唇与外女膜之间的沟内,相当于小阴唇中、后1/3交界处,左、右各有一前庭大腺的开口。循环系统卵圆窝位于房间隔右侧面下部的卵圆形浅凹,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此处是房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动脉韧带连于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的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心包包裹在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两部分。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相互移行形成的潜在性腔隙,称为心包腔。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搏动。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有调节血压的作用。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球内含有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的深面。掌浅弓凸侧缘主要发出3条指掌侧总动脉。掌深弓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指深屈肌腱的深面。掌深弓凸侧发出3条掌心动脉冠状窦冠状窦位于心膈面的冠状沟内,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心的静脉大部分都汇集于冠状窦,再经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静脉角指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处的夹角,是淋巴导管注入的部位。面部“危险三角”鼻根至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面部“危险三角”。二尖瓣复合体由左房室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组成,防止血液从左心室向左心房逆流。三尖瓣复合体由右房室口纤维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组成,防止血液从右心室向右心房逆流。乳糜池位于第一腰椎的前方,是胸导管起始处膨大形成的,它接纳了三条淋巴干:左右腰干和肠干。淋巴结淋巴器官的一种,位于淋巴管上,可滤过淋巴。内分泌系统内分泌器官形态结构独立存在,肉眼可见的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垂体、胸腺和松果体等。内分泌组织指内分泌细胞团块,分散于其他器官内,如胰腺内的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的卵泡和*体。感觉器巩膜静脉窦在巩膜接近角膜的部位有一环形腔隙与静脉相通,为房水回流的途径。*斑盲点颞侧3.5毫米一*色区域,其中央是视网膜感光最敏锐的部位。咽鼓管咽口位于咽腔鼻部侧壁上,下鼻甲后方1cm。是咽鼓管在咽腔的开口。视神经盘在视神经起始处有一境界清楚呈圆盘状的结构,称为视神经盘,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血管穿过,无感光作用,故又称生理盲点。青光眼房水回流途径受阻,造成眼内压增高,使晶状体和玻璃体压迫视网膜,影响视力,称青光眼。白内障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晶状体浑浊,影响视力,称白内障。耳廓外耳的一部分,位于颅的侧面,形似倒置的胎儿的形状,可收集声波。霰粒肿睑板腺发生囊肿称霰粒肿。麦粒肿上下睑缘均生有睫毛,睫毛根部有睫毛腺。睫毛腺若发生急性炎症,称为麦粒肿。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构成,能够使光线发生曲折。淋巴导管是最后一级淋巴管道,共有两条: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其淋巴注入静脉角。光锥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域,称为光锥。听小骨位于中耳鼓室内,有锤骨、砧骨、镫骨等三块,形成听小骨链,传递声波。前庭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和三个壶腹嵴的合称。能够感受运动加速或减速时的感觉。咽鼓管连接咽腔鼻部和鼓室的管道,可维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神经系统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灰质团块。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形成的结节样膨大,称神经节。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集中的部位颜色发灰称灰质。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轴突集中的部位,色泽亮白称白质。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纤维束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集合在一起形成神经。马尾腰、骶、尾段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重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脊髓圆锥脊髓在腰骶膨大以下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椎体在延髓腹面前正中裂的两旁有纵行的隆起称锥体,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维体束构成。椎体交叉在延髓腹侧面锥体的下端,锥体束中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内的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延髓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折向上行,组成内侧丘系。小脑扁桃体小脑上面平坦,小脑半球下面凸隆,两半球下面靠近小脑蚓的椭圆形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它紧靠枕骨大孔,其腹侧邻近延髓。基底核基底核是埋藏在大脑底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纹状体纹状体由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是人类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重要作用。苍白球是纹状体中古老的部分,又称旧纹状体。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在进化上较新,合称为新纹状体。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锥体束是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的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束,终止于脑干躯体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不同大小的神经元或边界不清的神经核团。这些区域就叫作网状结构。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又称上行传导通路,由身体各部的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变化后产生的感觉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皮质下各级中枢传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主要有躯干和四肢的深、浅感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及视觉传导通路等。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其轴突聚集下行,组成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纤维束称为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躯体运动核的纤维束称为皮质核束。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脑干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其轴突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直达全身的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核上瘫一侧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核束损伤时,可引起对侧面下部的表情肌和舌肌的瘫痪,称为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白交通支白交通支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于全部胸神经和上3对腰神经与交感干之间。因纤维有髓鞘,故呈白色。灰交通支灰交通支是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进入脊神经的通路,存在于全部交感干神经节与全部脊神经之间。因纤维无髓鞘,故呈灰色。蛛网膜下隙(腔)脑和脊髓的被膜中,蛛网蟆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隙(腔),腔隙内含有脑脊液。硬膜外隙(腔)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称硬膜外隙(腔),此隙略呈负压,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等,并有脊神经根通过。蛛网膜粒在上矢状窦两旁的脑蛛网膜,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许多颗粒状小突起,称为蛛网膜粒,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经过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脉络丛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上的毛细血管形成毛细血管丛,与脑室壁上的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脑脊液由此产生。大脑动脉环(Willis环)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在颅底中央形成一动脉环路,此环使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相沟通,起到代偿的作用。学研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