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腺囊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致力于内异症诊治维护女性生殖健康子
TUhjnbcbe - 2021/3/25 15:53:00

在院*委书记华克勤和院长徐丛剑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复医院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团队于年正式成立。团队由在内异症/腺肌症领域具有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研究造诣的专家郭孙伟教授和刘惜时教授领衔,由内异症/腺肌症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多位专家、教授及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医生组成。经过十多年努力,团队在内异症/腺肌症临床和科研上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妇产科重要领域提升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医学界的学术地位。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给育龄期妇女带了很多痛苦,造成极大困扰。这种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前者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后者指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肌层内,均为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医学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且年轻化的趋势,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5%~20%;而且,80%的患者有痛经及各种盆腔疼痛,50%的患者合并不孕,腺肌症常会引起月经过多,从而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内异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侵袭、播散等生物学行为却和恶性肿瘤类似。内异症病灶可以生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卵巢、盆腔、腹壁切口、肠道、泌尿系统、肺部等。由于各种治疗手段均有一定的缺陷,治疗后复发率高,也使得内异症成为一种较为难治的疾病。尽管早在年奥地利病理学家KarlvonRokitansky已首次观察到内异症病灶,而且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内异症的研究论文连篇累牍,不断问世,但迄今为止,内异症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病理生理不清。因此,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一直被视为“谜一样的疾病”。加拿大医生威廉·奥斯勒爵士明确指出:“谁懂得内异症,谁就懂了妇科。”

近年来,欧美妇产科学界愈加重视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议会通过议案,增加内异症/腺肌症的研究经费。国际上,已将每年3月定为“国际内异症认知月”(EndometriosisAwarenessMonth),而该月第三或第四个周六则定为“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日”。

在多年医疗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本院于年组建了具有红房子特色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团队。

团队成员

首席科学家:郭孙伟教授

复医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化系特聘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导,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内异症学组顾问;

亚洲子宫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症协会理事(创建人)、主席(-),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会理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疾病协会(SEUD)理事(-),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殖卫生及研究专家工作组成员(-至今);

历任HumanReproduction副主编、ReproductiveSciences副主编、GynecologyandMinimallyInvasiveTherapy副主编、RecentPatentsinBiomarker副主编,现任HumanReproductionUpdate副主编、ObstetricandGynecologicalInvestigation副主编、JournalofEndometriosisandPelvicPainDisorders副主编;

曾任Bayer及Merck制药公司咨询顾问,现为日本Chugai制药公司和美国BioHaven制药公司咨询顾问;曾任奥地利、比利时、英国和加拿大*府及私人基金会的标书评审专家。

郭孙伟教授在国际SCI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总引用数达10多次;h-指数为50;与国外专家合撰英文书籍章节共9章。年3月,被ExpertScape网站评为全世界十大TopSpecialistsinEndometriosis之一;-年,连续6年被爱思唯尔列为中国医学领域高被引学者;7年起,成为FacultyMedicine成员。

Expertscape网站分析评价-年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专家的研究水平,郭孙伟教授排名位于全球前万分之四(0.%)。在年中国发布的《全国妇产科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榜单排名中,他名列全国第二。

团队引领者:刘惜时教授

复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妇科主任15年,现任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异症学组组长、复医院妇科指导。

刘惜时教授多年致力于宫颈癌和内异症/腺肌症的临床诊治及临床基础研究,引领宫颈癌根治术各种术式包括腹腔镜、机器人宫颈癌根治术的探索和推广,并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治疗,同时对年轻患者实施阴道延长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性生活质量。

在内异症领域,刘惜时教授善于将内异症/腺肌症的基础科研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深部内异症的新型手术,如Shaving手术、腺肌症保宫手术,保留器官的完整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在Expertscape网站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专家研究水平排名中,刘惜时教授位居全球前千分之二(0.17%)。

团队核心

朱晓勇(图中):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内异症免疫微环境调控、铁代谢通路与异位子宫内膜生存。曾获上海市“银蛇奖”。

易晓芳(图右):主任医师、博导,现任复医院普妇科主任、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副组长。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习2年。主要研究方向: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细胞外囊泡、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白介素在内异症中的作用。

丁鼎(图左):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成员。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于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年在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院深造。主要研究方向:血小板在内异症中的作用及弹性超声与纤维化的关系。

团队骨干

蒋红元

主任医师、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成员,擅长内异症的手术治疗。

聂姬婵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曾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优青计划和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主要研究方向:腺肌症的表观遗传学调控。

龙琦琦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应激在内异症发展中的作用。

肖凤仪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免疫细胞在内异症中的作用。

郑韵熹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内异症的临床治疗。

胡文婷

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复发性流产、不孕不育临床治疗及其基础研究。

尹博

住院医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丰富环境对内异症的影响。

严丁旻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内异症病灶和神经的交互对话及深部内异症动物模型。

曹芸蕾

住院医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性粒细胞在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魏春燕

住院医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内异症及母胎免疫相关基础研究。

刘玉凯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内异症免疫学发病机制及铁代谢相关研究。

临床工作

本院妇科门诊和病房每年均收治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内异症患者,病种涵盖各种类型的内异症,包括深部内异症、腺肌症、卵巢内膜样囊肿和腹壁内异症等。在每年妇科门诊量约60万人次中,内异症患者约占10%。平均每年完成内异症相关手术约台,其中内膜样囊肿手术约台,腺肌症手术约台,深部内异症手术约台。这些手术类型包括:腔镜下各种复杂性深部内异症病灶切除术、保留子宫的腺肌症病灶切除术、腹腔镜下巨大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卵巢内膜样囊肿剥除术等。最近,团队还开始应用弹性超声诊断腺肌症及内异症,以指导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针对深部内异症可能累及多个器官的特点,团队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组建涵盖妇科-大肠外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生殖医学科在内的MDT综合治疗团队,为每个深部内异症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各类型的深部内异症手术,包括膀胱内异症、输尿管内异症、肠道内异症等高难度的跨学科手术,术后由内异症门诊团队进行随访,对患者实施长期随访管理,最终都能获得完满的医疗效果。

对于内异症合并不孕的患者,团队与辅助生殖团队密切合作,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期别、内异症不同类型,为解决内异症患者的生育问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临床科研

内异症团队成立至今11年,在郭孙伟教授和刘惜时教授的带领下,围绕内异症/腺肌症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复发、疼痛和经量过多的机制等课题,从事大量与临床相关的科学研究,开创多个内异症科研先河,在国际相关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一、最先提出内异症是“表观遗传学疾病”,为研发新的内异症药物提供方向

内异症存在多种表观遗传异常,团队在国际医学界最先提出内异症可能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疾病”,并报道在内异症中的第一个表观遗传学异常。这项研究发现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LSD1)基因和蛋白、EZH2及其相关的PRC2蛋白组在内异症中的表达升高,从而验证表观遗传学改变在内异症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理论,团队还开创性地提出内异症可能可以通过药物纠正其表观遗传异常来治疗,DNA甲基化标记物也可用于诊断和判断预后。同时,团队最先报告丙戊酸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难治性子宫腺肌症并取得一定疗效。

二、率先建立内异症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为内异症术后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团队研究发现:NF-κB与PR-B之间作用的失平衡是内异症发生和复发的机制之一,环氧合酶-2(COX-2)在内异症的炎症和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SLIT2/ROBO1则是介导血管生成的关键基因。因此,识别出NF-κB、PR-B及SLIT2/ROBO1等几个可用于判别复发的生物学标记物,进而建立复发风险评估体系,用于识别出手术后易复发的高危患者,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可达86%和87%。这就足以弥补传统分期的缺陷,提高临床复发的预测率,为内异症术后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团队还根据动物模型结果,提出可以在围术期进行干预,以降低复发风险。

三、揭示内异症病灶形成及发展的自然史,以帮助临床早期干预

团队研究发现:血小板、应激、免疫细胞、铁代谢、神经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活化的血小板在内异症病灶中可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释放,诱导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MT)和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FMT),诱导平滑肌化生(SMM),最终引起病灶的纤维化。各种慢性应激能激活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最终促进内异症病灶的进展。M2a型巨噬细胞、NK细胞、调节性T细胞均参与内异症/腺肌症病灶发展的调控。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通过改变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例如IDO1等,同时调控自身生物学行为并诱导形成内异灶免疫耐受微环境(例如,巨噬细胞向M2型偏移分化、Treg亚群扩增)。另外,还通过改变细胞铁代谢水平,使得间质细胞自身与免疫细胞能共存于铁蓄积、过氧化应激的极端环境中。团队还首次报导神经和病灶之间存在交互对话,即病灶可以分泌多种因子促进感觉神经生长,而感觉神经可通过分泌感觉神经递质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促进内异症病灶的发生发展。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团队首次提出内异症/腺肌症病灶是一个反复损伤、反复修复的伤口(ReTIAR)假说:病灶细胞的身份是动态变化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病灶的发展和纤维化;随着病灶的进展,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导致药物治疗困难。这也在细胞生物学层面揭示了内异症/腺肌症病灶发展的自然史,据此给出内异症是进展性疾病的证据,需要早期干预。

四、将病灶纤维化与弹性超声结合,应用于临床诊治

团队通过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组、不同病程的内异症病灶纤维化水平,总结出内异症病灶进展的特点——纤维化为终点,以此来判断疾病进展的程度。基于这一理论,近年团队开创性地将弹性超声应用于内异症的诊断,以提高诊断肌腺症及深部内异症的准确率,尤其可以发现普通B超无法诊断的隐匿病灶,对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的诊断率因此大为提高,并可望为选取腺肌症及深部内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五、开展针对深部内异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与其他表型相比,深部内异症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内异症,临床治疗的难度较大。运用团队的ReTIAR假说可以发现,深部内异症病灶和卵巢内异症病灶相比,两者均经历过相同的细胞生物学过程,但两者所处的微环境不同,即所谓的南橘北枳,因此前者的过程更彻底,更全面,因而有更多的纤维化。团队通过小鼠和细胞学实验,证明感觉神经可通过释放某些因子,加速促进病灶的纤维化,从而产生深部内异症样的病灶,而NK1R拮抗剂可以改善腹腔粘连和纤维化形成,可能具有治疗作用。这为临床干预深部内异症病灶的进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六、创建多种内异症动物模型

(1)建立深部内异症小鼠模型

根据神经和病灶的交互对话,感觉神经递质SP和CGRP可促进病灶的发生发展和纤维化,团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深部内异症的小鼠模型,为今后的深部内异症研究提供一个经济、方便的动物模型。

(2)建立宫腔损伤导致腺肌症的小鼠模型

团队还根据宫腔手术增加腺肌症风险的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证据,提出子宫内膜-肌层界面的破坏(EMID)可以增加腺肌症风险的假说,又在动物模型中,通过人为的机械或电凝热损伤,模拟宫腔手术,成功建立第一个有流行病学证据支持的子宫腺肌症小鼠模型,并提出可以通过围术期干预,降低腺肌症发病风险。这就为未来进一步阐明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及新药开发,又提供一个实用的动物模型。

(3)建立内异症手术复发的小鼠模型

团队还模拟临床的实际情况,建立内异症手术中播散及残留导致复发的小鼠模型,以进一步研究围术期干预预防复发。

这些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仅为团队本身,也为国际上这个领域的学者能够更好地阐明内异症复发机制、探索干预措施,以及研究药物在活体内的作用,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实验平台。

七、创新性地研究多种内异症治疗药物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内异症学界一直在寻求研发更有效的内异症治疗药物。基于内异症是一种表观遗传疾病的理论,郭孙伟教授首次发现曲古菌素/丙戊酸钠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且对抑制内异症模型小鼠病灶生长和缓解热痛觉过敏有效。随后,团队根据自身关于血小板在内异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研究成果,开展中药提取物治疗内异症的研究,如穿心莲内酯滴丸治疗腺肌症患者疼痛、灯盏乙素和丹参酮等几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成分治疗内异症/腺肌症等,为开发副作用小、疗效高的非激素类治疗内异症药物带来新的希望。

学术成果

一、获奖

刘惜时教授、郭孙伟教授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NF-κB/PR-B失平衡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转化应用》,获得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刘惜时教授在年美国生殖年会上获“内异症组最佳基础研究奖”。

二、专利

刘惜时教授、郭孙伟教授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一项《一种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的检测试剂》(专利号:810033500.X)。

三、课题

近年来,团队成员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课题5项,其中郭孙伟教授主持的《弹性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重大临床疑难疾病研究项目资助。

四、论文和专著

近5年,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内异症相关论文80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郭孙伟教授年发表在Naturereviews.Endocrinology杂志的评论,影响因子达16.。徐丛剑教授和郭孙伟教授共同主编专著《子宫内膜异位症》第二版,刘惜时教授和孙晓溪教授担任副主编。年初,第三版的编写工作开始,仍由徐丛剑教授和郭孙伟教授共同主编,刘惜时教授、孙晓溪教授和易晓芳教授担任副主编。

五、人才培养

多年来,刘惜时教授坚持继续教育推广工作,连续11年举办内异症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团队培养博士研究生近30名,硕士研究生40余名。

六、学术影响力

(1)郭孙伟教授在年至年,连续6年被爱思唯尔(Elsevier)评选为中国医学领域高被引学者。

(2)Expertscape网站分析评价-年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专家的研究水平,郭孙伟教授排名全球前0.%,跻身世界前十五。刘惜时教授也排名全球前0.17%。

(3)在年中国妇产科领域国际学术影响力排名中,郭孙伟教授位居全国第二。

(4)世界内异症大会(WCE)是内异症学界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论坛,每3年举办一次,先后在澳大利亚、法国、巴西、加拿大等国成功举行13届。年,郭孙伟教授应邀做大会特邀报告,成为第一位在WCE上做特邀报告的亚洲国家学者。此后,每届WCE会议上都有郭孙伟教授的特邀报告。

(5)9年,在郭孙伟教授倡议下,联合亚洲其他4位同行,共同发起举办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ACE),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10月,首届ACE大会在上海成功举行。随后,ACE在土耳其、韩国、约旦、日本、伊朗、中国台湾、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举办8届。在每届ACE大会上,团队都有成员发表专题报告或进行学术交流,获得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同行好评。年,由郭孙伟教授提议成立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协会(ASEA),他本人在-年获选担任第三届主席。

(6)郭孙伟教授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日本鸟取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莫斯科州立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埃及Sohag大学、波多黎各Ponce医学院以及50多个科研机构讲学,多次在国际专业大会上做特邀演讲或主题报告。他还曾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英国Well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力于内异症诊治维护女性生殖健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