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回顾
1.圆满的教法两大派系佛的圆满的教法,留传下来的时候,分成功两个大系;一个是智能,一个是方便,或者我们说一个是大悲,一个是大智;当他彻底圆满的时候,佛,所以叫二足尊,明足、行足;那么等到慢慢的向下的话他一定分成功,这个时候用两个菩萨来代表,能够圆满传持那一部分教法的;一个是弥勒菩萨代表方便,一个是文殊菩萨代表智能。
再继续下去,也是另外两位菩萨,一个是龙树菩萨,一个是无着菩萨,也同样代表智能跟方便,一个是深见,一个是广行,一个是大智,一个大悲。2.方便与智能的关系大悲,菩提心就是发救一切众生心这个愿力,然后在这个方面用种种方式,种种方便去帮助别人,所以称为广行。但是你单单发了这个心要去救别人,如果说没有正确的方法的话,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就是智能。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菩萨有无边的智能的光明,为什么说像月亮一样呢?这个太阳晒在身上让人家热得有点受不了,这个月亮光明,照在身上就给人家有个清凉之感。他不是像声闻一样的停止在那里不动的,而他是有种种方便,所以游化这个世间,所以游于毕竟空,智能扶持,所以尽管他有种种事业,是不受染污,这个游戏是这个意思,就教化众生的意思来说。3.如理如量与次第佛法本身,他除了如理如量以外,还要一个条件,所谓次第,对我们来说,应我们的机,这个很重要的。如果说我们的机,如果说已经到了佛地了,他就现佛身来救我们;如果说我们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后大乘当中又有种种的差别;小乘以小乘的;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的次第。华严上面说得很清楚,就是我们在因地当中,是本来没有对这件事情是认真的修行过,为什么不修行?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你没有这个好乐心,你也不往这个里边去深入,我们心目当中不相应,为了说明这个所以我刚才说那个公案。拿我们来说,我们的根性就是这样,所以当愈到后来教化那个教法的时候,自然而然演变分化成共这么多的次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科判原文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消文、思考题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于无等大师的最胜心子、荷佛一切事业重担、于无量世界中化现游戏的阿逸多与妙音二位大士足前,我至诚恭敬地顶礼!“无等师”,即本师释迦牟尼佛。“最胜子”:文殊和弥勒两位大士,并非如声闻般的佛之语子,而是现前了世俗、胜义菩提心,居于有学道最高位十地的佛陀最胜意子。“阿逸多”,即弥勒菩萨,义为无能胜。此菩萨修习慈心三昧,无人能比,故称无能胜。“妙音”,即“文殊师利”之义,又译为“妙吉祥”。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在对于极难衡量的佛陀《般若经》教义,如实造论阐释其密意,由此成为南赡部洲庄严,名称普扬三地的龙猛和无著二大菩萨足前,我至诚恭敬地顶礼。佛陀是一切有情中的殊胜,故称“胜者”。“教”,即《般若经》。“极难量”,指《般若经》密意甚深,极难测度。佛陀现证的大无为法,为谁宣说亦难了知,因此是极难思量的教。佛涅槃后,大乘甚深、广大的圣教能在南赡部洲兴盛、弘扬,端赖龙猛、无著二位大士撰造诸论,开显大乘教的密意。其中,龙猛菩萨得到文殊菩萨摄受,以智慧力撰造了中观六论及赞聚等,开显了大乘甚深法藏的密意;无著菩萨在兜率天得到弥勒菩萨亲传,将弥勒五论弘扬到人间,又亲自撰写《瑜伽师地论》、《宝性论释》、《阿毗达磨杂集论》、《摄大乘论》等,开显了大乘广大法藏的密意。颂中,“如”,是如实的意思,“如教造释”。“赡部严”,即成为南赡部洲的庄严。“严”,有自性庄严、开显庄严、严饰庄严三种。从严饰和开显庄严来说,龙猛、无著二大士是南赡部洲的庄严。又如明镜能显示庄严的身像,称为“开显庄严”,佛陀所说的大乘经自性善妙,以龙猛、无著的诸多论典能显示佛陀契经的真实义,因此是开显佛法深广义的庄严。要点:师承的重要性思考题:1.广和深的内涵是什么?楞严经上的执指为月有何寓意?2.常师父是如何引导弟子的?弟子又是如何做得?达到清凉境界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听闻广论开示这个地方的一步一步归敬有个原因,说明本论的这个师承,他是这么样的下来的,这个地方说明本论不偏重于智能,不偏重于方便,所以他归敬当中方便智能,同样的归敬,还要说明我现在这个论,是不是针对教那些大菩萨的,而是这么一步一步的下来,你就从这归敬上面可以看得出来,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晓得,对论的来源是这样,而现在教化的对象不是大菩萨,而是一步一步的下来,我们看最后下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二个说龙树,无着菩萨,他们两个呢,怎么样的特征?「如极难量胜者教」,这个佛下来降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但是不管那些经也好,论也好,还是非常地深、广。广是无所不包,深是彻见本源,这个东西是很无可思议,我们不是普通人,乃至于小乘圣者所能了解的。这个地方圣者教,这个很难思量思议的殊胜的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别这个地方指大般若,为什么?大般若是圆满的成佛的次第,从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说的非常清楚。而这个虽然说的很圆满,但是以我们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话我们不懂的,我们不懂的,文字会懂啊内容不懂,而且往往由于我们的偏见,我们往往执着自以为懂了,结果害了。所以楞严上面说,着指为月,有一个善知识指给你看月亮,结果你看不见月亮,拿他的手指做月亮,就是没有人深刻的说明的话内涵,我们不知道,所以殊胜的教授,要经过一些解释,那个解释的人,也必须具足他相应的条件,那么这二位能够把殊胜的教授,造种种的解释,把里面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来教化我们这个众生,因为得到这个佛法的教化,然后这个世间才能转染为净,这个才是真的庄严。庄严本来是颜色,这样我们房子里面都是脏的,拿好的东西,现在世间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来庄严,因为他这样,所以他「名称遍扬于三地」,这个三地是指天上、人间或者地上跟地下,这样,那么这个是谁呢?就是代表弥勒菩萨一系广行的无着菩萨,以及文殊大士深观的龙树菩萨,这是表示了它的传承。这个印度非常的重视,其实到了我们中国也是一样,那个师承非常的重视。不要说佛法,世间学问也是如此,可惜很遗憾的,我们现在末法了,这个师承没有,自己看看书觉得懂了,实际上差得十万八千里。所以谈到这一点,我自己内心上面有一个感受,最早以前我那个时候看书曾经看过几个公案,那个紫柏大师是明末四大师,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那个时候人家称他为紫柏尊者,因为他的成就,他大彻大悟了,那么他大彻大悟了以后,他自己就好辛苦也参了个话头,祈请,传记上面描写他用功的情况,以至头面俱肿,这个头面身体都肿起来,这样后来就开悟了,开悟后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假定我在大善知识如临济德山会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这般?那我们单单看那个传记就好象轻轻松松的几句,现在我这个简单的跟你们说一下,先看头面俱肿是什么情况?我们无法想象这头面俱肿是怎么一回事,不大晓得,那么这个地方,我提一个,这也是现代的人,这个人将来你们有机会见到他的,今年还不到四十岁恐怕我忘记掉了。有一个时候他自己一个人用功,干什么啊?闭般舟三昧。那个事情也不知十几年了,那时候我刚去从美国回来,回来了以后,他一见我回来,就来找我跟我谈,说他也在一个佛学院念书,我说你去念佛学院就去念了。他也跟我说,我实在在这个地方念不进去,我也晓得他是个修行人,现在一般的佛学院里面多弄课程排了一大堆,还要什么英文还要什么日文,他尤其是没有兴趣,后来我就说你这个既然念了,好好的把剩下的三年念下去,他说法师你回来干什么?我说我回来要闭关,我就跟他简单的说,他跟我一直住了三天,后来他就回去又开始,然后做那个般舟三昧,没有人知道他。我说这般舟三昧,不这么容易,你不要冒冒然啊!他一定要去做,那好,那既然这样做,告诉他这个办法,其实我也是外行说实在的,不过因为学过教法,大概的次第了解一点,我就告诉他。所以他回去了以后他就写信跟我说,我现在怎么开始,当然这个跑,绝对不是说我订一个功夫一口气,晚上这样那么先慢慢的次第,照着那几样重要的东西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外缘,这个没有其它的路好走,一刀二断,那么然后自己准备的功课,一方面准备功课把那个身心调治然后,后面开始就每天开始走。刚开始的时候试试走二小时,走总觉得很辛苦,走了以后慢慢觉得就好了,开始变成三小时变四小时,到后来慢慢的可以每天走到二十小时,就这样。这不容易,你们没走过,觉得二十个小时轻轻松松,你们走走看,不要叫你们走二十小时,就叫你一口气走二小时,就受不了。我另外一个经验也是,那就是在纽约乡下,有二个学生,一个是外国人,我们刚去的时候他们就修行,我说你们不要急,他们急的要命,我想急得要命也没办法了,反正你上面这个大殿很空,你就去试试看,他也是弄个功课表摆在一天,一天不知道怎么苦熬过去,我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大早他说这个不行,「为什么?」在那里觉得上半天还可以,到下半天,坐立不安,自己说了的不出来,不出来又不行,到后来熬到晚上实在不行,所以这是包括我自己的经验,我周围的人。我刚才说那个人熬下去,走走……他第一次三个月并没有什么多大的效果,效果不大但走到后来,他就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发生了水肿,那个腿都肿了,要我们那稍微受点苦就受不了,他那个开始一点肿,他已经听说过,古人的经验,没有这个意志克服是绝不可能,他那个手按下去的话,按了下去手指拿掉,一个洞就不回来了。就这样,然后呢要半天,他慢慢有这样,这样的厉害法,刚开始脚,到后来那个大腿,到后来到那个下半身整个都肿了,他还是咬紧牙关做下去,到了三个月没什么消息,好好休息一下再来。第二次又来。第二次来了情况就不一样,就这样,他那个时候描述到后来到二十小时以上,他说他四边中间都不靠的那个佛堂那个佛像摆在中间,走过去,他有的时候实在累了,累了跑到墙壁上这么轻轻一靠,一靠就睡着了,一靠马上睡着了,睡着了马上咚跌下来,再爬起来,有的时候坐地上想不爬起来,又不可以,那撑了半天又撑了又直在那里,又不能靠到墙,一靠到墙他马上就睡着了,这么严重法,这个意志力,意志力这种情况之下,但是他慢慢的慢慢的继续下去的话,有意思,来了,境界来了,然后产生轻安,然后呢慢慢的消掉了,后来他那个轻安的心理的无比的清凉。实际你心理上如果没有的话,绝对没这个力量支持你的,所以具要二个条件,一个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还有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照这个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指导的话,得不到正式相应的这种境界,正式相应的境界得不到,白吃苦没有用,没有用,所以他二样总算都得到了,后来身心上慢慢的消了,他感到无比的清凉。
要点小点1、龙树、无着菩萨的特征:「如极难量胜者教」。这个佛下来降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但是不管那些经也好,论也好,还是非常地深、广。广是无所不包,深是彻见本源。这个东西是很无可思议,我们不是普通人,乃至于小乘圣者所能了解的。2、这个地方圣者教,这个很难思量思议的殊胜的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别这个地方指大般若,为什么?大般若是圆满的成佛的次第,从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说的非常清楚,很圆满,但是以我们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话我们不懂的,文字会懂,内容不懂,而且往往由于我们的偏见,我们往往执着自以为懂了,结果害了。3、楞严上面说,执指为月,有一个善知识指给你看月亮,结果你看不见月亮,拿他的手指做月亮,就是没有人深刻的说明内涵的话,我们不知道,所以殊胜的教授,要经过一些解释,那个解释的人,也必须具足他相应的条件。4、这二位能够把殊胜的教授,造种种的解释,把里面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来教化我们这个众生,因为得到佛法的教化,然后这个世间才能转染为净,这个才是真的庄严。庄严本来是颜色,这样我们房子里面都是脏的,拿好的东西,现在世间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来庄严,因为他这样,所以他「名称遍扬于三地」,这个三地是指天上、人间或者地上跟地下。这个是谁呢?就是代表弥勒菩萨一系广行的无着菩萨,以及文殊大士深观的龙树菩萨。5、这是表示它的传承。这个印度非常的重视,其实到了我们中国也是一样,那个师承非常的重视。不要说佛法,世间学问也是如此,可惜很遗憾的,我们现在末法了,这个师承没有,自己看看书觉得懂了,实际上差得十万八千里。善知识问答网友:法师,何谓依止善知识?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是指内心认定这是引导自己佛道的师长,而师长也认同有这个弟子。依止善知识是要真实修行的,并不是自己脑中幻想某位祖师、大德是自己的老师,自命为某某祖师、大德的弟子就算依止了,而是切切实实的,老师有教诲,自己要常去听受并行持。网友:顶礼师父,请问,依师的原则是什么,是只要是师长的话都要听吗?这个和“依法不依人”有冲突吗?善知识:依师的前提是具德善知识,目的是为了解脱、成佛,核心是依法,用心的根本是观功念恩。具足这几个条件,才明白为何要听师长的话,如何听师长的话。许多人“依师”,这几个方面都是缺乏的,知见既没有树立起来,行为自然疑虑重重。网友:法师,想请教个问题。由于先贤多半已经仙去,吾恨不能与之共谈。唯有在流传下来的典籍中窥得个中精华一二。虽不为师徒,但也是神交。佛法精深,口耳相传甚少,也需要个人勤学深思,师徒之说是否过于片面?善知识:对绝大部分人的根器来说,离开师长的点拨,是学不好一件事的。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比量理解,无论学习知识也好,技能也好,都需要老师的指点,再权威的书籍、再清楚的指南,都无法替代师长经验的传授。佛法更是如此,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心路历程,离开善知识的教授,绝无可能。有人觉得,经典就是善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研阅广论与善知识隔空相应,可是问题是,自己有这个功夫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有几分?与自己经历背景不同的人,都很难交流理解,更何况时空因缘相差很多的古人。即使有一部分内容能够相应,也只是少部分,这少部分的思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生命呢?可能我们在不同的典籍中摘取自己喜欢的部分,也只是用古人的思想来印证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却不能等同于师长的教授,不代表着自己能依据典籍中的精神来指导现实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我执,如果只是看书,从中摘取自己相应的部分,那也只是不断增长和坚固自己的执著,自己需要改正的烦恼和习性却难以得到纠正,反而会离修行的方向越来越远。当然,强调善知识的重要,并不是否定个人的努力,这是两个方面;但个人的努力若离开了善知识的指点,是一定走不好修行之路的。修行人只有到了成佛的最后一生不需要老师,那也是因为他在之前无数生中已经向老师学习过了。善知识法语如何有序地修习无量法门呢?如何入一法门而兼通众多法门呢?依师至关重要。因为依师能帮我们熏习正知见。所谓正知见,就是能准确看见门在什么地方,知道从哪个门进去,从哪个门出来。善知识以正知见来教授和引导我们走入正确的门道。有了正知见,才知道如何用功修行,才能非常清楚下手处在哪里、下一步该怎么走。《圆觉经》说:“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解脱道论》说:若初坐禅人欲生禅定,当觅胜善知识。何以故?初坐禅欲生禅定,得最胜定,若离善知识,成不住分,如经中说。有云:比丘成于退分,如人独游远国,无侣开示,随意自行,如象无钩。若坐禅人所修之行,得善知识说法教诫,令其摄受,示除过患,使得善法,从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胜定,如富商主众所敬贵,如亲善人,如亲父母。善知识者,如象所系,令不动故;如御车人,使随去住故;如人执舵,为得善道;如医治病,为消苦楚;犹如天雨,润益诸种;如母养儿,如父教子,如亲无难,如友饶益,如师教诫,一切善法依是成满。是故世尊教于难陀一切梵行、所谓善知识,是故当觅胜善之人为善朋友。(卷第二)即使宿生修行等流很强的人也要靠善知识的点化,更何况从未走过修行之路的普通人呢?《大乘起信论》说:“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坛经》中亦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跟随不同的善知识,熏习出来的知见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道路,但都能通达佛法的殿堂。而如果我们到处乱熏,这里听一下,那里听一下,分别计较,不能会通,知见就熏习不成;熏不成,就不能通达。以分别心,认为处处相违,这是不行的。《华严经》中讲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应该以这种方式、方法去依止善知识。
一、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
一个具德的上师或善知识只有弘法利生之事,不会有其他的。他要做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他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你应该不厌烦地承担,如大地之心。我们在大地上面做什么都可以,可以盖楼,可以行走,怎样都行。我们就要以这种心欢喜地承担上师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
二、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
“意乐”是指信心。信心永不退转,犹如金刚。金刚是不坏的,以此比喻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这种意乐、对善知识的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违缘、障碍所摧毁,永不动摇。
三、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
现在有些人不用说受苦,稍微有一点点不太顺心,立即就离开了,这种人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无论是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自己修法的过程中,可能都要经历很多困难,这些都是好事。你依止上师、善知识后,他就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其实这些不是要求,而是磨炼心态、降伏自心的一种方法,也是令你放下自我的一种渠道。
四、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
上师善知识吩咐你、安排你的一切所行,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奴仆知道这都是自己该做的,然后会无怨无悔地去做。
五、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
没有贡高傲慢心,如扫地的笤帚。
六、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
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
在任何时候,无论对你怎样,心里都没有嗔恨心,不会发怒。
八、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
船是运载人的,“来来去去”指今天让你做这个,明天让你做那个。无论怎样吩咐,你都没有二话,只是去做。
九、承待上师,如孝子之心
“孝子”指孝顺的孩子。
这些都是《华严经》里讲的,是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法。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所谓的加持、力量呢?就是心里傲慢,我执特别强。如果有傲慢心,有我执,就不会有功德。
既然没有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
其实,加持、力量都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自己要有这个功德、智慧才能觉察得到。你们到处求加持,但若是自己没有福德、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你这里没有水,怎么能照出月亮的影子呢?有水才能照到月亮的影子,有信心才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责编许金婷审核
贤舒扫描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