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学思:
“气从少腹上冲心”就是奔豚病的症状。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烧针令其汗,这是从表证说的。
针处被寒,这个针处被寒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针处被风寒了,这就是感染,拿到现在的话说就是感染。核起而赤者,这个被针炙的地方肿了,核起,肿的意思,其肿如核,色为赤。
那么这个必发奔豚,这个奔豚呢。通常地讲,这个奔豚就是剧烈的一个气上冲,在《金匮要略》这样讲:“气从上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了就好了。这个病叫奔豚。这就是一个神经症状,气上冲,病人感觉气上冲,那也是个神经(症状),我们头前讲的气上冲也是指这,感觉有气上冲,其实就是一个自觉的一种神经为上走性的这么一种证侯。
这怎么必发奔豚呢,这就得根据《金匮要略》奔豚那一章了。奔豚那一章说的奔豚病呀,皆从惊恐得之。这个惊恐得之,并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事刺激发作奔豚,这个不是,这个就是在机体的身上,它有这个惊恐证侯的基础上,那根据这一段最好讲。
这个用烧针还使大汗出,这个人神经受剧烈的刺激,要发惊,发惊狂。那先头说的,加温针必惊狂,后面还有一段,它说亡阳,必惊狂,大汗出,这个烧针呢就是一个发惊。那么假如说表未解有气上冲,上面汗出得多,气上冲也剧烈,那么在惊恐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这又给病人一个严重的刺激,再有气上冲必发奔豚。那么就在这个惊恐的基础上,这个神经症状再高涨,就容易发生奔豚。
这一段说明,烧针令其汗,所谓亡阳,上面那个出汗太多,这个气,趁上也虚,底下这个水和气都往上冲,如果再针处被寒,给神经更为严重的刺激,那么一定更是因惊而发生奔豚证。
那奔豚证是什么样的呢,“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就是这个。感觉有气呀从少腹上冲胸心。这个我在临床上遇到好象两次吧,不多,但也有的。而且这个方子也相当好。“炙其核上各一壮”,就是治这个感染,治针处感染,那一块红肿的,炙之。“与桂枝加桂汤”来治奔豚。
我们由这一段上,可以知道桂枝是治气上冲的。桂枝汤的原方加桂枝,就治气上冲了。所以桂枝治气上冲在这一条里头看得是非常清楚了。“更加桂二两也”,就是原方它是三两桂枝,更加桂,再加二两。也有人解释,这个桂是肉桂,这是错的。这个我用过,我知道。这个还是桂枝汤原方再加二两桂枝,现在就是十五克了。赵绍琴遇到过这个问题,他问过我,我说用用这个,他用过后就好了。他这个呢,桂枝汤的原方他就是桂枝汤的。
桂枝汤也治气上冲呀,头前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桂枝汤也治气上冲,这个气上冲达到一定高度,就是奔豚。达到一定程度的高度,所以感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到那个情形。它还是个桂枝证,另外还有脉浮,还有发烧,还有恶寒,桂枝汤的(学思:证还存在)……所以用桂枝汤原方加桂。
如果没有桂枝证呢,象头前讲的苓桂芍(枣?)甘汤,脐下悸,那个是以水为主了,这个(学思:桂枝加桂汤)是以气为主。这个气也不是深呼吸的气,而是感觉,感觉有气上冲。这就是桂枝汤原方,把桂枝原先三两变成五两。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
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
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奔豚。
《金匮要略》曰∶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肾气欲上乘心,故其气从少腹上冲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畏而必惊也,非温针之后,必生惊病也。
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谨慎,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必结肿核赤起矣。
且温针之火,发为赤核,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
盖加针之时,心既被惊,所以肾阴乘心之虚,上凌心阳而发奔豚也。
奔豚者,肾阴邪也,其状气从少腹上冲于心也。
先灸核上各一壮者,外去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者,内伐肾邪也。
徐彬曰:此乃太阳风邪,因烧针令汗,复感于寒,邪从太阳之府膀胱袭入相合之肾藏,而作奔豚,故仍从太阳之例,用桂枝全方。倍加桂者,以内泻阴气,兼驱外邪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寒气不能外散,发为赤核,是奔豚之兆也。
从小腹冲心,是奔豚之气象也。此阳气不舒,阴气反胜,必灸其核,以散寒邪,服桂枝以补心气。更加桂者,不特益火之阳,且以制木邪而逐水气耳。
前条发汗后,脐下悸,是水邪欲乘虚而犯心,故君茯苓以正治之,则奔豚自不发。
此表寒未解而小腹气冲,是木邪挟水气以凌心,故于桂枝汤倍加桂以平肝气,而奔豚自除。
前在里而未发,此在表而已发,故治有不同。
清·*元御《伤寒悬解》
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
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壮,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冲也。
桂枝加桂者,于桂枝汤内,更加桂枝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烧针令发汗,此本桂枝汤证,先服桂枝汤不解,针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之证也。
先启其风邪从入之门户,然后用桂枝汤宣营分之郁,使血热达于高表,迸风邪而外出。阳气外盛,针处又何从而被寒乎?乃治法不密,未能发肌腠之阳热,合卫气而固表,艾火既熄,寒气乘虚闭其针孔。
夫风池本少阳之穴,风池为寒邪遏抑,则少阳之气不受,热势必抗而上行。风府本督脉之穴,属肾之奇经,风府被寒邪闭,吸则少阴之气不平,亦且郁而欲动。
以少阳之升发,挟少阴之冲气,此所以一见针处核起而赤,即气从少腹上冲,欲作奔豚也。譬之阴霾昼晦,盛暑郁蒸,地中水气被吸,随阳上升,一时风雨雷电突然交至,今少阳之火,挟肾气上僭,与天时阳热吸水气上行,适相等也。
迅雷疾风息乎雨,奔豚之为病息乎汗,又相类也。
故仲师治法,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是即「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之成例。盖必疏泄高表之气,然后可以一汗奏功。加牡桂者,所以复肾脏之元阳,倘亦引火归原之义乎?*坤载(学思:*元御也)自负今古无双,于灸核上之义,徒以「散寒」二字了之,又去原方之牡桂,吾笑其目光如豆耳。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了烧针取汗,引发奔豚的证治。
烧针,把针烧红了,然后就刺人,就是让他出汗。后面有一条,太阳伤寒加温针,温针也是一类的,都是很吓人的。不知各位受过烧针治疗没有,我是受过,那是让人害怕,扎针人就有点儿害怕,尤其小孩,针烧得通红,一扎刺啦一声,大人也害怕,其实不疼。我扎过两针,那时在农村,腿上长了个脓肿,扎了两针,现在还有痕迹,以为挺疼的,其实还不是太疼,但是很害怕,让人很恐慌。古代这种办法还很多,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就有所反映,不是偶然的问题,比较多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烧针的地方,扎的时候是挺热的;后来拔针以后又受了一些寒邪,这样针眼起了一个红核。这个过程要搞清楚,医生给人用烧针,目的是发汗,这个也许是伤寒、外感,扎完烧针,针处又受寒了,怎么知道受寒了,因为核起而赤,针孔有红核起来了。
这样必发奔豚。奔豚是古代的一个证候名,就是“气从少腹上冲心”,从小肚子往上冲到心的。
开始这个人没有这个病,就由于这个烧针,核起而赤,才发了奔豚,出现了“气从少腹上冲心”。
怎么救治?灸其核上各一壮,用艾在赤核上灸一灸,灸各一壮,什么叫各一壮啊?因为扎的那个火针不是一个地方,也许扎了三针,也许扎了几针的,不是一个针孔,每个针孔上头都要灸一灸,灸到多大的时候?一壮就可以了,一壮就是一次,灸一灸人觉得挺疼了,疼得挺厉害的时候就得了,就一壮,一个艾炷灸完就可以了。然后,还要吃药,吃桂枝加桂汤,在桂枝汤基础上,更加桂枝二两。
现在说一说什么叫奔豚,为什么烧针就发生奔豚?发生奔豚的证候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金匮要略》所说的,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一受惊就容易得奔豚病。烧针令其汗,人是受了惊了,人一受惊,气就不足,气就乱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诮,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乱者就是散乱也,所以人这一惊心气可就散乱了。因为心属火,坐镇于上,它一散乱,六神无主,下焦的寒气,就是奔豚气,是肾之气,就趁虚而上,这个病就从底下向上来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这个具体到证候而言的,他有核起而赤,针孔受了寒,用现在的话说,可能也有点儿感染(学思:就是有感染,不是可能。)。邪气就从针孔而入,而诱发肾气发动。古人就认为,针处被寒,寒是寒邪,寒气和人身上的寒气,就是下焦的阴寒之邪勾结。所以它就能够发动奔豚之气上冲。针处被寒和惊发结合起来,所以就足以能够构成发生奔豚的病机了。
奔豚是什么意思?根据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奔豚者,是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奔豚病,气从底下上来然后又下去这么游走,就像豚之奔,像小猪,豚就是小猪,猪之小者谓之豚,像小猪的那样奔跑那样地急速冲。
在临床是有的,不是一个很罕见的病。这个气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难受,凡气之所至之处,这个地方就不舒服,但是到肚子这个地方人能受得住,觉得问题不多大,一旦到心口窝,人就不行了,就憋气了。其上冲胸、冲心,等到了胸里,胸满、气短、心慌、憋气,等到了嗓子眼,咽喉堵塞,这时候人就感觉我完了,我死了,有一种濒死的恐怖感。
我看过一个罕见的病,医院带同学实习,有一个姓崔的妇女,她是从两条腿的内踝,觉得有一股气,顺着阴股就往上冲上来了,先冲到小肚子,小肚子就觉得胀,然后往上冲,冲到肚子里发胀,等到了胸里,胸闷憋气,到嗓子眼人就要不行了。后来无意之中她吃了一种叫镇痛片的西药,一吃缓解些,所以她口袋里装着都是镇痛片,等这个病一来的时候吃镇痛片能够好一点儿。从脚的内踝部开始往上冲,没有文献记载,我在临床上发现这么一例,就是这样的。同学们就问这个算不算奔豚,我说是。按正理说也得算奔豚,反正它是从底下往上来。张仲景说从少腹上冲心者,她怎么从脚往上冲?我说脚这个东西也属于少阴的经脉,它里侧,内侧,也属少阴经脉,咱们就按奔豚给治。我就开了桂枝加桂汤,再给她吃一二钱黑锡丹,就开三付药。又过了一个星期,这老太太来了,说我吃药见好。为什么用黑锡丹?有两个目的,一个黑锡丹上边能够纳气,纳气归元;二是她带下特多,带下还有点儿像白饮,黑锡丹治疗肾气不固的带下、白饮、白浊。
为什么这个方子叫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大家都学了,桂枝汤外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内里调和气血,调和气血就是调和脾胃,调和脾胃就调和阴阳。
加桂枝有两个意见,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说加桂是非枝也,不是加的桂枝,是加的肉桂。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它的提法很有分寸,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如果加肉桂,他就叫加桂,加桂二两,是不是了?所以人家是更加桂二两,从这个更加桂二两来说还就是原来的桂枝。但是临床上加桂枝有效,加肉桂的也有效,这个要说开了。从原文上来看是加桂枝,三两桂枝加上二两,就成五两桂枝,不是加肉桂。
这个病为什么要加桂枝?桂枝为什么能治奔豚气?所以就希望大家要看一看《神农本草经》,桂枝这个药能治三个气。
一个是上气咳逆,其凡是往上来的,像咳逆,悸,心跳啊,只要气从底下往上来的,上气咳逆,桂枝都有下气的作用。根据陈修园、张令韶的意见,桂枝是能够疏肝的,苓桂术甘汤,厚姜半干参汤,桂枝甘草汤,还有麻杏甘膏汤,还有干姜附子汤,其实是五脏辨证,有个肝的问题,心脾肾都有了,那么肝是哪个?苓桂术甘汤,怎么就知道是肝气上逆?水邪上冲,水它不能够往上来,水性润下,火性炎上,这是五行特性,所以水能够上,得有东西激它,这个激发是什么?往往和肝有关系。陈修园注解《伤寒论》,他就讲肝,所以桂枝有疏肝、下气的作用。我们陈慎吾陈老用逍遥散,去掉薄荷加桂枝,就根据这个理论来的。桂枝能够下气,治气上冲,气上冲者用桂枝。日本的一些医学家把这一条,气上冲的用桂枝,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汤,理解气上冲就是气往上冲,就和这一条结合在一起,桂枝有下气的作用,凡是下焦之气往上头顶的,往上逆的都用桂枝。这一条作为一个主证他抓得很瓷实,坚信不疑。
第二个,桂枝能够开结气,结气喉痹,结就是凝结,气凝结住了,为什么桃核承气汤里有桂枝,因为它能够通阳开结。气结了它能够开,气上了它能够下,这是第二个气。
第三个,桂枝还有点儿补中益气的作用。桂枝汤有强健脾胃的作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慌,都是桂枝有益气、益心气的作用。
桂枝能够治上气、结气,它还能够益气,有这么三个气的作用,所以下焦的阴气上逆、上冲,阴来犯阳,用桂枝的意义就很大了。一个它能够补心阳,桂枝甘草汤能补心阳,这回加大了剂量,三两用成五两了,大于芍药的几乎一倍了,所以它下气的作用、补心的作用就突出了,这些药还是调和脾胃、调和阴阳,重点突出了桂枝下气的作用、通阳的作用、补心的作用,所以它能治疗这个病。
所以上一次我说梅核气。嗓子眼堵,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如物哽于喉间,介介然而不能下者,就是用一些什么紫苏、厚朴、半夏、茯苓啊,吃了不行,不管用,后来加上桂枝,苓桂术甘,吃了它就下去了,为什么?桂枝能下气,还能开结气,治这个结气喉痹。
临床上心脏病人,心律不齐,腾一下子上嗓子眼堵了,桂枝是特效药。
为什么要灸其核上还各一壮?不是说这个是火逆了吗?火逆就别再用火了,你还用火,这不是互相矛盾了吗?我们说灸是一个治疗方法,灸的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就看用的对不对。现在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古人认为那个红包包就是因为感受寒邪诱发内里的寒气,下焦的寒气上冲,这个病就叫奔豚病,用一个灸法就是来散针孔的寒邪,使针孔不受寒邪的干扰,内里再吃桂枝加桂汤。古年间有大灸之法,要求得把皮肤都烧烂为止,得灸五六十壮,治疗阴寒、阴*啊,灸丹田、气海、关元这些穴位。这个轻轻淡淡灸一壮就完了。我们现在来看也有一些消炎、解*、预防的作用。
子恒注
若是使用烧针发汗的方法治疗,拔针后针刺处受到寒邪侵袭,气血被寒邪所束,针孔处会红肿如核。被针容易受惊,加之寒邪入侵,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奔豚,感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到心。
治疗方法应该在针刺红肿的位置灸一壮以散寒邪,同时服用桂枝加桂汤以降上冲之气。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