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穿刺活检?
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lungbiopsy,PTLB)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超声或X线扫描确定肺部病变的具体位置,经过皮肤将穿刺针穿进肺部病灶,然后取得病变组织送检。这是诊断肺部疾病的常用方法,尤其是针对周围型肺实质病变。PTLB最早由美国学者Menetrier于年首次应用,国内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CT是临床最常用的定位方法,诊断阳性率在80%以上。随着穿刺针的不断改进和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一微创诊断方法也日臻成熟,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来看一下穿刺使用的针头。
活检会导致肿瘤细胞沿着穿刺的针孔转移吗?
以肺穿剌为例,穿剌针逐层穿过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筋膜、胸膜、肺组织,最后到达肺肿物,取到极少部分组织后沿原路退出。理论上来说肿瘤细胞确实有可能沿着穿剌孔道种植转移但是临床上这种概率是极低的。
同轴针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穿刺活检的理念和所用的器械也在发展中做了巨大的改进。目前所用的穿剌针大多有套管等防护设计,分内外两层结构,当穿剌针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就停下来按一下开关,将带有凹槽的针芯弹出,扎入肿瘤;再按一下开关,针芯就会回缩到套管内。这个外壳就是一个保护通道,这样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肿瘤细胞的外漏,对人体做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所以,目前肺穿导致针道转移的可能性极低。
肺穿的风险
(1)气胸最常见,发生率6%~35%,一般20%左右,但只有少数需行胸腔闭式引流,多数经吸氧、卧床休息后可吸收;(2)出血,发生率3%~30%不等,多为痰中带血等少量咯血,不需要处理,少数情况下穿到大动脉会出现致命出血;(3)感染、发热:PTLB后胸腔感染机会一般不多,但仍应严格无菌操作;病变不能除外感染时一定要在正规抗生素治疗后不吸收的情况下再行穿刺;(4)针道种植转移:发生率1/,而且已有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结论认为“此种危险是理论超过实际”;(5)空气栓塞:很少发生,尽可能避免立位和坐位穿刺。
既然穿刺有风险,为何还要进行穿刺
穿刺意义:
意义一:肿瘤治疗的病理原则
肺癌的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病理结果,医生完全可以拒绝进行肿瘤相关治疗,如果医生给治疗了,那么一定出于人道关怀,在与患者或者家属沟通之后进行尝试性的治疗,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还是要遵循先获得病理再进行系统的治疗安排。
意义二:基因检测的标本价值
对于肺癌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当前基因检测都是最关键的依据,前者找可以借用的驱动基因,后者希望没有驱动基因异常(Kras除外)并且最好有一些有利因素,还有只有肿瘤组织才能检测的免疫组化来看PD-L1的表达程度,如果什么检测都不做,治疗也就是盲人骑瞎马,一副*徒心态。
对于确诊时的首次基因检测,在同一检测技术水准之下,其准确顺序依次是:
(1)大标本(手术组织)(2)小标本(穿刺、支气管镜活检组织,胸水离心细胞蜡块)(3)液体标本(血液、胸水、脑脊液等)
对于没有手术机会的晚期肺癌,穿刺是在不适合支气管镜活检或支气管镜下穿刺活检的情况下,要明确病理和基因状况的几乎唯一选择。(胸水离心细胞蜡块可遇不可求,但没人想解决胸水治疗难题)
总结
肺穿活检会导致肿瘤细胞沿着穿刺的针孔转移可能性极低,基本不会,肺穿是有风险的,但穿刺获益更大,因为肿瘤的治疗,早期诊断是关键,穿刺标本既可以解决诊断问题,也可以进行基因分型,带来精准治疗。
*哥